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一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1822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1813年)至十四年(1834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摘编自《中国全史》
              (2)结合材料总结白银流向的变化和原因,并分析该变化时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 2. 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中国人民正昂首迈步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分析材料并完成问题。
              【抗争与探索篇】
              材料一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史册。”
              --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求实与创新篇】
              材料二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胡锦涛所作《十八大报告》(3)以下关键词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请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A.井冈会师    B.长征壮歌   C.南湖红船    D.抗日烽烟   E.八一枪声   F.建国大业   G. 和平崛起
              (4)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的思想理论有哪些?
              【感悟与启发】
              (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对你有何启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
              材料三“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2008年8月)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材料二: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大门,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美国对日本侵略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3)甲午战争中国固然失改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5.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②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④中国出现了新式的洋行、工厂和船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7.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领导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
              --新华社社论
              材料三:在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各是什么?“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和“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90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飞跃指的是什么?
              (4)当今中国正朝着世界政治经济大国迈进,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要迈上新台阶需要采取怎样的对策?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
              材料三:《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
                                                                                                                                                          --《复兴之路》
              (1)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请说出第二次革命的名称。
              (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发展,请说出第一次的名称。请列举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发动的对中、美侵略的事件各一例。
              (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
              ①跌倒了--                    ②转折点--    
              ③站起来了--                  ④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 9.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固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摘自《文化地理学》请回答: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会出现一个高潮?后来为何大幅度减少?
              (3)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4)海外华侨历来关心祖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作出哪些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