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黄遵宪《番客篇》
              回答:
              (1)材料一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诱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这个主要诱因在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如何发展的?
              (2)材料二批评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对清代前期中国的消极影响。
            • 2.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1750-1900年
              175018001830186018801900
              欧洲23.128.034.153.662.063.0
              中国32.833.329.819.712.56.2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1500年前后引领世界的地区,并以中国宋代经济和科技为例,各列举1项引领世界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 4. 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两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材料二  在“光荣革命”到来前夕,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梁霄羽《极简美国史》
              材料四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俄]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请问答: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
              (2)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伟大的人”发现的“钥匙”是指什么?对自然科学发展和思想解放各有怎样的价值?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美国有哪些“发明与创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对思想解放的影响。
            • 5.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6. 阅读《I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科技成就基础研究年代(A)应用研究年代(B)生产推广年代(C)A-B年差B-C年差A-C年差
              蒸汽机168717111776246589
              发电机18311888188957158
              计算机193619461946100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 7.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客,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
              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
              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摘自季羡林成书于1998年的《糖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破的。
              材料四:
              中国1958-1963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
              年度产量(百万吨)净征购比率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公斤)城市人均占有粮食
              1958-195920013.6311228
              1959-196017028223380
              1960-1961143.528191308
              1961-1962147.517.6225274
              1962-196316016.1234296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1959-1961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她,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抵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材料二  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的事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侠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一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0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涨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2)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3)材料二中1 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o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4)法国启蒙思想曾对近代前期中国的哪几次救亡图存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 10. “领先的欧洲”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欧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正是这些成功,逐渐削弱了1914年以前似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权。
              --摘自《全球通史》
              问题:
              (1)1763年至1914年,欧洲是怎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
              (2)1914年以来几十年中,导致西欧衰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正是这些成功,逐渐削弱了西欧在1914年前的世界霸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