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是古罗马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当过执政官、元老院元老、总督,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哲学家、散文家。他生活的时期,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周旋于细枝未节当中。西塞罗则认为要从法律根源深处来解释法的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解释者和监护者;成文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就称不上是法律。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统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则是它的体现。所有的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
              --摘编自西塞罗《论法律》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西塞罗关于法律认识的共同点。分别说明两人对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
            • 2.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统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
              A.道法墨儒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儒道墨法
            • 3. 《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悟然自得。”材料中黄帝所悟出的治国之道是(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民
              C.非攻尚贤
              D.以法治国
            • 4. 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某一学派时说:“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5. “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竹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帝圃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一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一一摘自《张学良口述》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材料三1 992年1月至2月,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很多人也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机会。这期间大批主流社会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
              一一摘自余广珠《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海潮”出现的有利条件。辩证分析“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7. 下列历史人物归类有误的一组是(  )
              A.老子、孔子--春秋时期
              B.孙子、孙膑--兵家代表
              C.韩非、李斯--与时俱进
              D.孟子、庄子--淡泊名利
            • 8.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 下,是以上同;……而不知别亲疏。”与这一学派主张一致的是(  )
              A.“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9. 墨子对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提出批评,认为将会靡费社会资源,可能导致国家贫穷,人口减少,身体素质下降,社会管理紊乱,增加了亲人间与社会上的矛盾与斗争。这表明墨子(  )
              A.反对儒家的仁义孝道
              B.注重社会功利与实效
              C.提倡无差别的兼爱观
              D.夸大丧葬的负面影响
            • 10.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   庄子
              B.孟子  荀子
              C.荀子  韩非子
              D.孟子  韩非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