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楷模,主张创立“民有、民享、民治”三权分立的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民国,设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西方民主制度第一次在中国得以部分实现,中国民主政治真正开始起步。
              --黄立文《从民主化角度透视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倡“民主”与“科学”。这里的民主是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大声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而自由亡。
              --王辉《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反专制、兴民主上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二者在反专制、兴民主上出现不同的原因。
            • 2.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3.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 4. 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一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一一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粱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史家为什么把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称为“乌托邦实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4)据材料,说明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不同?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八年赴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三十三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吕雅范《一代宗师--蔡元培》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2)根据材料,概述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
            • 6.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 7.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
              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C.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D.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 8. “西洋文明”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所谓格致之有益于人而可施诸实用者,如天文、地理、算数、几何、力艺、制器、化学、地学、金矿、武备等,此大宗也。”
              --徐寿:《格致汇编序》“(西学)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皆谓之格致。”
              --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西学)是“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立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材料二:
              “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清朝湖南巡抚王文韶“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
              --严复《救亡决论》材料三: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礼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中国对西学认识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中西文明态度的差异。
              (3)基于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对西洋文明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一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0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涨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2)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3)材料二中1 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o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4)法国启蒙思想曾对近代前期中国的哪几次救亡图存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 10. 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差异
              (1)填写下列表格:
              十九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国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明类型
              中国封建专制农业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3)“……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 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5)综上所述你有何思想启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