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重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 ,比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漸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g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一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种,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对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国民革命“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之《军政府宣言》.孙中山指出,“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鞋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孙中山认为,同盟会成立后所从事的活动皆为国民革命运动。
              在革命者中再提“国民革命“的是共产党人。1922年9月,陈独秀在《向导》周刊上发表《造国论》,明确表达了中国的无产阶级要与资产阶级联合进行“国民革命“的思想。文章指出,中国现阶段“决不是哪一个阶级的群众在短期内能够壮大到单独创造国家的程度“,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他认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第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二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
                                                                  一一据朱汉国《国民革命与北伐》
              (1)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将同盟会成立后所从事的活动都称为“国民革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国民革命“思想对革命的影响。
            • 3.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并将其解释为民族复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探寻中华民族的“追梦之旅”吧!
              【破碎的梦】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炮声摧毁了大清王朝的沉梦,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撕碎了中国美丽的山河。
              --《复兴之路》第一章《山河祭》
              (1)列举一个近代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影响?
              【探索之梦】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为避免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
              (3)陈独秀为“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奋斗之梦】
              (4)2013年是建党92周年,某班同学小明为纪念建党讴歌党的光辉业绩,回顾党的奋斗历程,请你帮助完成下列表格。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A
              生死攸关 力挽狂澜B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C
              建国后工业化起步D
            • 5. 追史寻踪
              追寻历史的脚步,探索历史的进程,领悟历史蕴含的哲理。
              【文献综述】
              材料一  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
              材料二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
              (1)材料一中提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举两例)
              【歌中寻史】
              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 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只为日月清明 阳光灿烂/只为乾坤朗朗 国泰民安你可记得春天的故事/你可记得新时代的画卷/你可听到和谐的歌声/你可听到科学发展的呼唤/继往开来 勇往直前/旗帜更鲜艳/只为天蓝水碧 风清云淡/只为风调雨顺 百姓梦圆
              (3)材料中“南湖的红船”喻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遵义的霞光”所喻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4)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族开始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而春天的故事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这两个“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5)从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 6.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安徽和安徽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与安徽有关的近代化事件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
              ②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
              ③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大包干”为农村改革揭开了序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7.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各创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具体实践如何?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材料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
              --《中国法制建设史》
              (4)据材料四,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 8. 儒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和“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的内涵。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中国近代以降,为何说儒学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今新加坡是如何体现儒学的社会价值?
            • 9. 先哲们的思想、教育的振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对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1)“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中国古什么思想的体现?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留美幼童出海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活跃着一个共同的群体:“海归”。
              百多年前,他们的举动曾关乎中国社会的皮展,亦使这个古老民族放眼世界,徐徐前行。                        
               --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l2期
              (2)促成l40年前“留美幼童出海”的事件是什么?留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用和影响?
              (3)留学生和“海归”是怎么促发辛亥革命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太学……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
              (4)简要概括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李”二人,在改造旧中国方面两项共同的重大活动及其意义。
            • 10.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探索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