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至于宪政,从逻辑上看,只有对国家权力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把它看作“哪怕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祸害”,才有必要构建出一登套限制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总之,是人类时权力的不信任态度导致了党政制度--调编自【法】扎克维尔《论芙国的民主》
                  材料二    审视一百年前发端的新文化运动,首先要有一个中华文化古今之变的大视野。确认它是中国历史文化面临古今中西交汇之际的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持续经年的新文化运动中所表现的自由、民主,科学之精神。是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所从来没有过的,属于现代性的新事物和新思想。
              --摘编自高全喜《新文化运动的演进、岐变及其复调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对权力的不信任态度”导致了怎样的“宪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20世纪初具有“古今中西交汇”特征的相关史实,阐述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
                  1924年 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
            • 3. 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想观点。表中空白处的主张应是(  )
              序号主张
              1民主共和
              2提倡国货
              3
              4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4.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代表人物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 6.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
                 材料三如图所示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经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 7. 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指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
              材料二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足球在英国贵族私立学校兴起
              19世纪40年代足球由贵族私立学校的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娱乐,在曼彻斯特等工
              业城市开始流行
              1863年英国足协正式成立,制定统一的竞赛规则,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1876年英国谢菲尔德俱乐部开始招募职业运动员,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
              部诞生
              1888年英格兰足球联赛开始,12支职业足球队往来于各城市,进行循环赛
              19世纪90年代受英国移民、水手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欧洲大陆和南美开始流行
              1904年国际足球联合会创建
              1954年瑞士世界杯期间,比赛首次运用电视转播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者已达到数百亿人次,成为收视率
              最高的一次体育盛会
              (2)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民国初年曾围绕武术出现了一场争论。1914年北洋军阀将领马良提倡“国粹体育”,编订《中华新武术》教材,并设立武术等级佩剑制,以宣扬武德,该教材后被国会定为学界必学的“中国式体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认为武术中有“扶乩(一种占卜方法)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最终还会堕入“枪炮打不进”的愚昧境地。他说“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教育家都当作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旧有武术……不过为个人身体之活动,教授方法既乏研究,施诸团体教练,或加入学校课程,倍觉困难”,主张打破师徒相传、门户森严的局限,用现代体育理论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孙中山支持普及武术,他针对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崇外的看法提出:“我同胞居此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这场对武术的争论。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8.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中国历史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
              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梁漱溟:将来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子的路”
              D.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一一黄宗羲《原臣》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
              一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政治主张的相同点。有人说,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主张否定皇权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
              (2)据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与黄宗羲、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有何区别?并指出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与法国的启蒙运动相比在社会效果上有何不同?
              材料四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入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势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与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一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马克蠢《世界文明史》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在1 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的在“生存与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现代生活,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故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说遂至不可摇动;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近。中土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乏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4)根据材料五说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否定传统儒学的思想武器。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入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