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回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时说过:“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侯德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1)列举张之洞创办的重工业和张謇创办的轻工业。
              卢作孚是重庆人,目睹川江上外国轮船横行霸道,他发愤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创办了民生实业有限股份公司。1925年,民生公司以一艘70.6吨的小火轮起家,以爱国救国为号召,以精良的管理和高效的营运,仅10年时间就使外轮不得不退出川江航线。这是近代中国罕有的民族企业通过竞争取胜的范例。抗战时期,民生公司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撤退”,将大量工业设备和军工物资抢运入川,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抗战胜利时,民生公司已拥有船舶140余艘,航运势力及于日本与东南亚各国。
              (2)为什么说“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1984年,卢作孚之子卢国纪在重庆重建民生公司,经过21年的发展,民生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集团,服务领域涉及江海航运、公路运输、国际货代、国际船代、现代物流等。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该怎么做。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材料二  日本的改革家们曾预想用“西方的技术、东方的道德”作为日本变革的方式,但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与实行近代化是相背离的”,此后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上,政府设立工部省等机构,开办了众多国营企业,其景象可以与清王朝的洋务运动相互辉映。但是很快政府认识到国有官营弊端太大,便毅然改弦更张推行民营化,伊藤博文认为,明治政府创办各种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示以实利,以诱人民”,当这些工矿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工人方面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政府就应该把这些官菅企业售给民间商社。民营化运动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快速成长。
              --摘编自《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经济近代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日两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4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以入股形式进行海外殖民贸易的特许公司“莫斯科公司”。该公司成立当年,即进行航行白海的冒险尝试,要发现新的地区和岛屿,深入俄国内地。最初把整个公司的资本分为240股,每股25金镑,每人投资一部分,由6人分担风险。开始时规定,公司营业只限一次行程,每次远航归来,按股份分配所有的利润。并连股本一起发还。后来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和规模扩大,就把原来投入的股份全部或一部分留在公司,作下次航行使用。到1604年该公司股东增加到160人,15人董事管理整个业务。继之而起的,有1557年成立的西班牙公司、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1600年又组织了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都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是英国向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
                  材料二  1872年,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外,洋务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也相继采用了股份制。据统计,从1877年到1883年,先后有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相继采用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中的19家企业采用公开招股形式,形成了中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的一个高潮。总体看,晚清时期股份制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且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体制。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英国股份制公司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起步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股份制公司(企业)兴起的影响。
            • 5. 大海孕育了海洋文明,既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也引起了各国对海权的争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以海洋文明为依托,如果说“埃及是尼罗河的恩赐”,那么希腊就是浩瀚碧海、灿烂阳光和众多海岛的宠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古希腊为例说明海洋文明的国家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备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鸿章是怎样实践其愿望的?请说明实践的结果及主要原因。
              材料三:《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主力舰航空母舰
              52.5万吨13.5万吨
              52.5万吨13.5万吨
              31.5万吨8.1万吨
              17.5万吨6万吨
              17.5万吨6万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出台的背景。请概括该条约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由于本国资源贫乏。日本一直把物资丰富、地位重要的东南亚地区作为其主要侵略目标之一。欧洲战事正酣,日本认为夺取东南亚的大好时机已到。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妄图以日本为中心,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4)据材料四概括日本侵略东南亚地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是怎样实施其侵略计划的,影响如何?
            • 6.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李鸿章传》
              问题:
              (1)对照二人的对话时间,当时中日两国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变革时期?
              (2)比较上述两段对话,概括二人对于对方国家发展的认识。
              (3)你如何理解两人的对话?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材料二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故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东方雄厂”。--许晓斌、段锐《汉阳铁厂--湮没的钢铁巨龙》材料三
              武钢大事记
              1955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武钢在青山厂区正式破土动工。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1964年武钢进行年产钢200万吨的配套设计。
              1966年轧板厂2800轧机投入生产。
              1970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100”万吨。
              1972年国家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建在武钢。
              1978年冷轧厂试轧成功、二炼钢厂一号连铸机投料试铸成功,硅钢厂、热轧厂建成投产。
              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200”万吨。
              198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武钢。武钢被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
              1981年武钢产造船用钢获冶金部、六机部和国家船检局正式认可并获联邦德国(GL)、英国(LR)和法国(BV)的认可。
              1992年国务院批准武钢实行利税分流承包方案。武钢被国家列为特大型企业。
              1993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武钢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武钢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日里制铁所、日本朝阳贸易株式会社签订《关于防塌卷技术转让协议书》,首次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软件。
              1999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武钢被确定为39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2007年武钢累计产钢l.94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01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692.92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10.86倍。
              --摘选自互联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官网(1)材料一中的“美金”和“恶金”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恶金试诸壤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的兴建是出于什么目的?如何看待“东方雄厂”这一赞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钢为例,分析建国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 8.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君主的“世界观”。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第三个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 9.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固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0年时全国土布流通量约31 690万匹。占产量52.41%,至1894年已降至29 036万匹,占产量49.23%;1913年进一步降至18 751万匹,占产量37.7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回升。1920年时达22 126万匹,占产量40%多。不久又下降,至1936年时已只有9 162万匹,占产量25.96%.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土纱、土钢、土针、土靛青等市场受洋货冲击极大,使这些手工行业很快衰落,但是草帽辫、花边、抽纱、发网、针织品、火柴、猪鬃、肠衣等手工行业得到发展,市场扩大,不少产品供应国外市场。手工业市场在受到洋货严重冲击的同时。也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从而推动了现行的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和手工业的逐步机械化。
              新工业的出现当然是西方冲击的反应。但就每项工业的产生说,都不是来自西方的意愿,而是中国人努力的结果,尽管是失败的结果。就当时“求强”“求富”的思想和“机船矿路”路线来说,也不完全是“冲击--反应”模式。它们的形成,有传统的爱国主义,还有自龚自珍以来的“思想之解放”(梁启超语),以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社会变革和“明夷”思潮。
              概括材料中关于新工业兴起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