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 2.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武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不是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民蕨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王王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7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t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发展在进程和内容上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
            • 3.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为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在世界广泛传播。但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唯一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1)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发生的明显变化。面对欧洲的崛起,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为了实现“以权力约束权力”,列举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支柱,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标志及为代议制民主作出的贡献。
              材料四:
              伴随着“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他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材料五: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试比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
              材料六:
              新中国建国60年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途径,改革开放30年我国实现了“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中的“大突破、大跨越”各指什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
              材料二  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4分)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
              材料三  漫画(图2)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材料四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图3)。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五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档案解密1972(五)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
            • 5. 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表4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表4: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47035
              1930-193246020-25
              1933-1937440-45015-20
              1938-1940420-43025
              材料四:阅读下列图

              材料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京华时报》2011年1月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简述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这种现象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公元l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美国)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比其他文明具有怎样的“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l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 7.
              问题:
              (1)根据图示,指出3世纪以来中西方在科技发展史上的不同趋势。
              (2)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基本看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确立时期,主要有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法家的重利轻义观、道家的绝义弃利观。
              --赵晓耕《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
              材料二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大略》
              材料三
              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主张“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朱熹则认为“义者,天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也。”还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四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在义利观上提出“人本,求利”的义利观,这是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的萌芽。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义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荀子与程朱理学对义利观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萌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确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义利观?
            • 9.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梁启超回忆故乡茶坑村的社会组织时说:自治机关之最高权,由叠绳堂(梁氏宗祠)子孙年五十一岁以上之耆老会议掌之。未及年而有“功名”者(秀才监生以上)亦得与焉……,本保大小事,皆以“上祠堂”决之。--据梁启超《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世界近代史上挑战神学和基督教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史实),简要分析这些“挑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坑村乡村社会管理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谈谈你对这种管理模式的认识。
              (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基层的管理模式有何创新?新管理模式的实施有何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