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蝙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 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鳊自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 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如图)。

              --据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摘编
              结合图7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4.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5.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客,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
              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
              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摘自季羡林成书于1998年的《糖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破的。
              材料四:
              中国1958-1963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
              年度产量(百万吨)净征购比率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公斤)城市人均占有粮食
              1958-195920013.6311228
              1959-196017028223380
              1960-1961143.528191308
              1961-1962147.517.6225274
              1962-196316016.1234296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1959-1961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6.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
              1500-1549
              1550-1599
              1600-1649
              1650-1699
              1700-1749
              1750-1799
              1800-1820
              7.4
              7.3
              6.7
              9.3
              --
              10.1
              11.1
              6.7
              --
              --
              6.2
              6.3
              7.0
              6.2
              4.0
              4.4
              4.5
              4.1
              4.1
              5.1
              5.4
              3.9
              4.3
              4.0
              3.8
              3.5
              4.7
              --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一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0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涨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2)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3)材料二中1 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o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4)法国启蒙思想曾对近代前期中国的哪几次救亡图存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是参照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西方国家1968-1975年经济发展情况表》
              年份GNP年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4.3%3.2%4.8%
              1973-19752.4%5.3%9.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整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9.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 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把故事从春秋战国改编到元统一中国,把晋国的赵家故事改为宋末元初的大臣张惕舍命救皇子。《赵氏孤儿》讲的是忠、信、仁、义,《中国孤儿》则是赞扬儒家思想代表的文明是如何征服野蛮。伏尔泰多次提到他的《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
              --书云《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南方周末》2011年5月19日)
              材料二: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开发帝国潜在的资。……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吗?……发展“物质文明”就意味将具备西方高度发展的物质成果。包括以蒸汽机和电力所创造的各种奇迹。……物质文明是自己发展起的,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经过长期协调,缓慢的发展起的?引入投票箱,就能使中国成为民主国家,建立共和制度吗?如果中国不想创造西方那样的条件,她就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也不能发展更多的物质文明。这些条件不是物质的,而是道德的。
              --(美)陈瑟•史密斯(1872年华传教士)《中国人的性情》
              材料三: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教世良方。在西方人看,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孔子道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密斯这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他认为中国“发展物质文明”应该创造哪些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西方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