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得以“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措施。并分析这一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中国在城市领域改革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4)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2. 近年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简明科学史话》材料二
              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材料三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措施,这一措施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全球通史》材料四
              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实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什么理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材料二中的美孚石油公司是在哪次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什么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什么时代(阶段)?
              (3)材料三中列宁采取的措施是指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4)材料四提及的美国“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指的是什么事件?“建立计划经济”是指此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新局面?
              (5)综上所述,请归纳经济创新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 3.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4.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开展革命运动,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列宁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经历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的领导人,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地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通过阶级分析,认识到如不改变政策将失去广大工农群众,丢掉阶级基础。列宁在……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只能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
              ──石镇平《试析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三 如图(照片发表于《人民日报>》)反映的是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迂回过渡的办法”是什么?采用这个办法在当时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2)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
            • 5.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分别发生在(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D.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6.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证据的是(  )
              ①正义者同盟建立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
              ③苏俄新经济政策  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 7. 政治家的演说往往能反映他们的政治或经济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1933年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1)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2)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所作的大胆“试验”,具体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什么特点?
               材料三  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开始这样一个全世界从未有过的事业,难道能没有失败没有错误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我们正在进行这一事业。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1921年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演讲(3)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在“经济建设中所犯的错误”具体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施“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4)邓小平在上述谈话中就社会主义建设回答了哪两个重大问题?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
            • 8.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 9.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凯歌行进到出现重大曲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
                                                                                       --任仲平《各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所在》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2)材料二中的“直接过渡”和“迂回过渡”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由“直接过渡”转向“迂回过渡”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谈谈“现代的制度”的内涵。 
              (4)为摆脱“路径障碍”,我国在经济体制上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 
              (5)材料二的“迂回过渡”与材料四的政策调整在实质上有何相同点?
            • 10. 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一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
              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