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非异也生:生活。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
              D.而神明自得,圣心备:完备,具备。
              (2)以下选项中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 ,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景之乱,在京都。寓:寄居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暗夕:昏暗的傍晚
              C.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顿:驻扎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不豫:不高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颈部左边,发髻也掉了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②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1)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B.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C.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D.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乡试。古代科举考试大体可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指在前三项考试中获第一名。殿试前三名叫“一鼎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B.古时父母去世需回家守丧。服丧结束可称为服阙、服除、服毕。服丧没有结束称“未卒哭”,服丧期间出去做官称“夺情”。
              C.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下车、视事、致仕、乞骸骨”,通常是称古代官员“新官到任、到任工作、退休、告老还乡”的几个词语。
              D.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杨廷和是大夫,所以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杨廷和敢于冒犯龙颜,批评皇上做法不妥之处,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甚至请求追究拟旨的人,请求不要让官员太过放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②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者                 不能容于远近
              B.缇骑按剑而                          亦以死生之大
              C.中丞匿于溷藩免                    敛赀财送其行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朝             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在丙寅三月之        ②诛五人
              ③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①媐(xī):嬉戏。 ②瘗(yì):埋葬 ③窭(jù):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卒:步兵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②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 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 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 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C.“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武帝时。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B.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4)①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
              ②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 7.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善融。”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召赴阙,迁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对,言:忠王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庆论罢。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诏徙衡州居住,未及而殁。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当国,不肯降志。又以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节选自《宋史•皮龙荣传》)
                   【注】:①忠王,赵禥。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继位,即度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B.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C.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D.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下车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皮龙荣敢于直言上谏。他向皇上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获得皇帝认可并晋升官职,其后也多次因谏言获得皇帝嘉许。
              B.皮龙荣尽责于皇子教育。他先后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太子宾客等教育皇子的官职,但始终不敢劝谏皇帝要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忠王。
              C.皮龙荣屡次被同僚弹劾。景定四年,皮龙荣因被曹孝庆弹劾而罢官;咸淳元年,皮龙荣以旧职做负责祠庙祭祀的官,又先后被陈宗礼、林拾弹劾。
              D.皮龙荣有才略且性格刚直。被贾似道排挤,后于德祐元年恢复他的官职退休。二年时候,太府卿柳岳请求追赠谥号,没等到实行而宋朝就灭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
              ②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当国,不肯降志。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逊字友道。 逊登进士第,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 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 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九年,给事中。以旧制只日视事对群臣,逊奏论曰:“事君之义,有犯无隐。陈诚启沃,不必择辰。今群臣敷奏,乃候只日,是毕岁臣下睹天颜、献可否能几何?”宪宗嘉之,乃许不择时奏对。俄迁户部侍郎。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 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在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襄阳掌书记辟:征召
              B. 越州刺史迁:升迁
              C. 改凤翔节度使寻:不久
              D. 逊视事数日视事:视察、观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B.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C.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D.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B.“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
              C.“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唐宋以来,居门下省之要职,随从规谏皇上。
              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逊颇有治干,政绩斐然。他曾在湖南、濠州、衢州、许州等地任职,都能尽心尽力办事,展现了突出的治理才干。
              B.李逊以身犯险,有勇有谋。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叛军军营,向叛军陈述利弊形势,最终劝服叛军,平息濠州之乱。
              C.李逊隐忍有义,委曲求全。当中使到襄州调查事件的是非曲直时,李逊虽是含冤受屈,但为了同袍之谊,并不作申辩。
              D.李逊赤胆忠心,为君分忧。幽州、镇州作乱,他主动请求讨伐叛贼,但未获准,后接到行营会合的诏令,毫不拖延,当日发兵。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
              译文:    
              ②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
              译文: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栗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栗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毋得预议。”既陷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节选自《宋史•何栗传》)
              【注】①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所辖有20州县。②李若水:任北宋吏部侍郎兼开封府尹,被俘后痛斥敌酋,被裂颈断舌而死。
              (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B.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C.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D.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栗不畏奸佞强权。担任御史中丞时,他八次上章,最终王黼及其党羽胡松年、胡益等都被罢官,何栗本人也凭借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主管泰州。
              B.何栗力主抗金保国。在百官商议金人要求时,面对宰相主张割地议和,何栗据理力争,并力请设立四道总管,让胡直孺等四人率兵入援,但是皇帝担心这件事让金人知道,急忙下令制止。
              C.何栗绝食以身殉国。年近不惑,面对国破君虏、生灵涂炭之局面,他自觉回天无力,悲愤至极,不屈于敌,乃绝食而死。
              D.何栗任职经历丰富。他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客员外郎、中书舍人兼侍讲、尚书右丞、开封尹、中书侍郎,死后被改赠为大学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
              ②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
            •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1)下列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非异也(同“性”,性格)江河(横渡)
              B.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其智反不能及(却,竟然)
              C.士大夫之(类)今之众人(许多人)
              D.则耻师焉,矣(疑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圣人、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一方面在于他先天素质高,一方面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