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捷,字符凯。原籍维扬;先世仕辽,因家焉,遂为义州人。年十六,即能挽强命中;制院洪文襄承畴异之,擢为偏裨。
                  国初,随大师入闽;以材勇异等,授山右抚标中军游击。山寇起,率师平之。升宣府大同督标中军副将;搜军实、严斥堠,边境以宁。调江南督标副将。援剿两广,行次铜陵,诸劓金、王彭泽伪官兵,以功晋九江总兵官;恢复江西诸郡,与广东师会。恢复潮州城,随征福建、江南,又提督山东,皆有御寇定边懋勋,而于闽漳绩尤着。
                  顺治甲午,海寇为逆;捷以左都督充福建右路总兵官,至則所当无勍敌。军抵漳浦,寇闻风奔窜。当是时,漳属郡邑城垣率被寇拆毁;捷驻漳浦,庀工兴筑,既完且固;民赖以安,屹为海滨保障。
                  康熙戊午,海寇复煽,据厦岛为巢,时出偏师蹂躏漳、泉间;复奉命督师入闽。时姚启圣开府于漳,插羽书请援。捷以为援漳而不先安泉,将有腹背受敌之虞;遂长驱先复惠安县,解泉围。乃疾驰至漳,与启圣议破策。是冬,克江东桥、万松关。己未春,寇据险立巢;捷绝其粮道,俟其困,帅师击之。贼溃,焚其舟,擒伪将,斩馘无数。庚申二月,贼分据要害地,立十九寨相联络,以拒我师。捷出奇计捣之,令首尾牵制,难以兼顾;乃会师攻复海澄,复分三路进剿厦岛,击沉贼舰不可胜计。数十年逋寇窟穴一旦廓清闽逆平劳瘁不支温旨特调提督江南以便调摄秉钺吴地前后十五年尤多异绩授招武将军。
                  捷用兵如神,驭下威惠兼济;而于民间疾若,尤加意抚绥。故所至,将卒用命,黎庶乂安;远近感慕。漳民为像祠之浦邑、建书院曰“怀德”,以永甘棠之爱云。
                  曾孙景素,巡海汀漳龙道;今任山东巡抚。
              (节选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十年逋寇/窟穴一旦廓清/闽逆平/劳瘁不支/温旨特调提督江南以便调摄秉钺/吴地前后十五年/尤多异绩/授招武将军。
              B.数十年逋寇窟穴/一旦廓清/闽逆平/劳瘁不支/温旨特调提督江南以便调摄/秉钺吴地前后十五年/尤多异绩/授招将军
              C.数十年逋寇窟穴/一旦廓清闽逆/平劳瘁不支/温旨特调提督江南/以便调摄秉钺/吴地前后十五年尤多/异绩授招武将军。
              D.数十年逋寇/窟穴一旦廓清闽逆/平劳瘁不支/温旨特调提督江南以便调摄/秉钺吴地前后十五年/尤多异绩/授招武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官,明清两代的武职官名。国家如遇到战争,则任命将领担任总兵官﹐调卫所军﹐由其统率﹐战事结束后﹐交回所佩将印﹐军队各回卫所。
              B.郡,古代行政区域,始建于战国时期,秦代之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所以有“郡县”之称,明清时期,又渐渐改称为“府”。
              C.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一点与庙有些相似。后来也常常把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做“祠堂”,但是不能为活人修建祠。
              D.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为名,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国初年,杨捷跟随大军进入福建,因为他的才华与  一--胆识异于常人,于是被上级授予山右抚标中军游击的官职,得到上级的认可。
              B.顺治甲午年间,杨捷奉命讨伐来犯的海盗,所到之处,敌人闻风逃窜,百姓也能够安定生活,杨捷因此晋升为九江总兵官。
              C.在接到姚启圣的求援书信之后,杨捷并未直接率兵救助,他认为先化解泉州的危机才是正确的做法,于是率军收复惠安,急救泉州。
              D.漳州的百姓为杨捷修建祠堂,并修建“怀德”书院,表现出当地百姓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側面说明杨捷在任时期的杰出贡献。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漳属郡邑城垣率被寇拆毁;捷驻漳浦,庀工兴筑,既完且固。                                       
              ②时姚启圣开府于漳,插羽书请援。捷以为援漳而不先安泉,将有腹背受敌之虞。    
            • 2. 根据《孟子》1.2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朝代--统治者与民夺利,寡廉鲜耻地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那么你可以用以下哪一组孟子的话来分别劝说、警告统治者?(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与“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C.“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与“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D.“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孟子•梁惠王下》中载: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为何”顾左右而言他“?请简要说明。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技巧与哪个成语故事十分相似?
            • 3.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文章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C.振声激扬激扬:激动昂扬 
              D.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宣: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五经”指的是《诗》《书》《易》《中庸》《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C.“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D.“乞骸骨”指在封建社会,大臣因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太宗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方四岁,有书生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必能济世安民。
                  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大业中,炀帝从围中募兵赴援。太宗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虐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 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
                  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 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文静 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部署。计已定, 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许,已而许之。
              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 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金刚走介州,太宗追之,夜驰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 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皆来降。凯旋,太宗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 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高祖以谓太宗功高,乃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
                  黑闼既降,已而复反。高祖怒,命太子建成取山东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驱其小弱妇女 以实关中。太宗切谏,以为不可,遂已。七年七年,突厥寇边,太宗与遇于豳州,从百骑与其可汗语,乃盟而去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九年 六月,大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 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遣裴寂告。于。南。效。。
              (节选自《新唐书〃本纪第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B.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C.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D.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高祖”是李渊的庙号,“讳”后加“世民”是为太宗李世民 避尊者讳。
              B.“献俘”是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是向祖先禀明自己的战功,以光宗耀祖。“太庙”最早 是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宗庙。
              C.“高祖起太原”中的“起”表示李渊是从在太原出仕起家的,与“起于家”中的“起”表 达的意思一样。
              D.“告于南郊”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古代帝王在都城南郊的圆形高坛举行祭 天仪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极具军事才能和谋略,他指挥云定兴故布疑兵,让突厥不知虚实,以为援兵大至, 从而退走,解了炀帝之围。
              B.李世民有远大的志向,他料知隋朝要灭亡,早作准备,接纳和储备贤才如长孙顺德、刘弘 基等,特别是亲到狱中与刘文静图谋大事,更见至诚。
              C.李世民带兵连夜追击败走的宋金刚,没有粮食,士兵们挨饿,他两天不吃饭与士兵共度艰 难,由此可见他的带兵之术。
              D.李渊多次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原太子李建成担心被废,与李元吉谋划害死李世民,只是 还没有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
              ②突厥寇边,太宗与遇于豳州,从百骑与其可汗语,乃盟而去。
            • 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入京师 /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情 / 师道不传也久矣
              C、阉竖恐终为患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一人夜亡,告之
              D、衡乃诡对出 / 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2)下列各句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拘于时
              C、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为……才能感到惊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其才
              假舟楫者,非能(游水,用作动词)也
              B、衡少善(连缀)文,游于三辅
              涂有饿莩而不知(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C、举孝廉不行(不能够)
              璧有瑕,请指示(指给……看)王
              D、公车特(征召)拜郎中
              汉亦留之以相(抵押)
              (4)翻译下列句子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 6.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弋谦,代州人。永乐九年进士。除监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仁宗在东宫,素知谦骨鲠。及嗣位,召为大理少卿。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政事多非洪武之旧。帝多采纳。既复言五事,词太激,帝乃不怿。尚书吕震、吴中等因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帝召杨士奇等言之,士奇对曰:“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帝乃不罪谦。然每见谦,词色甚厉。士奇从容言:“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遂免谦朝参,令专视司事。
                  未几,帝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尔语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遂令就榻前书敕引过曰:“朕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苟有不当,不加谴诃,群臣所共知也。间者,大理少卿弋谦所言,多非实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而自是以来,言者益少。……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谦朝参如故。”时中官采木四川,贪横。帝以谦清直,命往治之。擢谦副都御史,遂罢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布政戚逊以贪淫黜,命谦往代。王通弃交阯,谦亦论死。正统初,释为民。土木之变,谦布衣走阙下,荐通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众议以通副石亨,谦请专任通,事遂寝。廷臣以谦负重名,奏留之,亦不报。景泰二年复至京,疏荐通等,不纳。罢归,未几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B.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C.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D.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自明朝始,除极少数情况外,皇帝执政期间只用一个年号,如后文“洪武”为明太祖年号。
              B.中官,古代官职名,可泛指宫内、朝内之官,汉唐以后多特指宦官。宦官是专供君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C.交阯,也作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初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这里的“名区”指的正是交趾。
              D.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也借指京城。阙,意为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诣阙,可以指赴朝堂,也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弋谦的耿介在仁宗皇帝还在做太子时就被注意到了。等到被任命为大理少卿,弋谦的言谈能切中时弊,常常被皇帝采纳,但也招致一些朝中要员的诬陷弹劾。
              B.弋谦的直言也引起皇帝的不悦。虽有杨士奇从中斡旋,弋谦没有在吕震等人挑起的事端中获罪,却也从此被免除了上朝参拜的资格。
              C.弋谦的清廉正直使得皇帝信任。他被派往四川治理伐木徭役中出现的贪腐霸行,朝廷最终废除了伐木的徭役。
              D.弋谦对朝廷的忠心贯穿他的一生。虽然受王通影响曾被判处死刑,获释为民后弋谦仍极力向朝廷上疏推荐贤能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
              ②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
                  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至于成帝,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言:“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五日一朝,因坐东箱,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明不蝶黩,广其敬也。”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百年之柄:权力
              B.至于成帝,借外家假:宽容
              C.帝闻彪才,因召入见雅:向来
              D.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因:凭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指都城长安周围的地区,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B.号,即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太宗、康熙。
              C.茂才,原作秀才,是中国汉代与孝廉并为选拔官吏的科目,意即优秀人才。
              D.东宫,因位于古代汉族皇宫东部而得名,太子大多居住于此,又可借指太子。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B.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C.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D.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沉静庄重,熟悉古事。隗嚣向他询问当时天下是否再次兴起从横之事,班彪对国家制度、天下形势等进行分析,认为从横之事不会出现。
              B班彪智识卓绝,深受器重。他担任窦融从事时,参与奏章写作,奏章被皇帝赏识,他因此受到重用,被授予县令的官职,最后到了三公的高位。
              C.班彪才华横溢,擅长著述。针对《史记》缺漏不录及时人补录鄙俗的情况,采集前史遗事,附加一些异闻,作几十篇《史记》后传来斟酌前史。
              D.班彪热心时务,积极进言。他在玉况府任职时,面对东富和诸王国官吏没有配齐、师保皆缺等情况,援引旧制,直接向皇帝进言,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
            •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温叟,字水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痰,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 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 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温叟很有文才。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是考中了进士。
              C. 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
              D. 刘温叟爱惜名誉。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这样的赏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②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①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 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①佷(hěn)古同“很”。违背,不顺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B.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C.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D.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C.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它河流的神也成河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D.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②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