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吾资之昏,不 人也 _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 ______   蜀之 有二僧 ______    未能也 ______  稍稍 宾客其父 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西蜀去南海  人立志
              B、一贫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贫者语富者    舅家见之
              D、告富者    或钱币乞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 。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 。
              (4)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不好使,不聪明,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呢?
              (5)人们普遍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请结合文义,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①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①赐:子贡名。
              (1)根据对话的内容,请简要概括孔子观点。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的“贫富观”的理解。
            • 3.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①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②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③坐死。由是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太和五年,复上疏,“每四节之会,块然④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九,有删改))
              【注】①太祖,即曹操。②文帝,即曹丕。③公车司马令一职始于秦,简称公车令,掌宫南阙门(司马门)及夜间巡视。块然,孤独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善属:撰写,写作
              B.宫人左右,并为之说:同“悦”,高兴
              C.太祖大怒,公车令坐:犯……罪
              D.植与诸侯并就:前往,回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A.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B.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C.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D.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对所驾的车马以及平日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加之反应敏捷,深受曹操宠爱。
              B.曹植曾得到曹操的器重和勉励,同时因为出众的才华,以及身边又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曹操立为嗣子。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砥砺言行,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 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次上书,希望朝廷给自己机会,终无果,郁郁寡欢中抱病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②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嘉定十六年举进士。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帝曰:“然。”事遂解。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帝即欲召子才。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象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等任经筵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诽谤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②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 ,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景之乱,在京都。寓:寄居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暗夕:昏暗的傍晚
              C.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顿:驻扎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不豫:不高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颈部左边,发髻也掉了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②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岊,字子云,府州府谷人,有胆略,善骑射。天圣中,西夏观察使阿遇有子来归。阿遇寇麟州,虏边户,约还子然后归所虏。麟州还其子,而阿遇辄背约。安抚使遣岊诘问,岊径造帐,以逆顺谕阿遇,阿遇语屈,留岊共食。阿遇袖佩刀,贯大脔啖岊,岊引吻就刀食肉,无所惮。阿遇复弦弓张镞,指岊腹而彀,岊食不辍,神色自若。阿遇抚岊背曰:“真男子也。”翌日,又与岊纵猎,双兔起马前,岊发两矢,连毙二兔。阿遇惊服,遗岊橐驼壮者七十余,悉归所虏。
                  元昊犯鄜延,时敌骑方炽,中人促赐军衣,至麟州,不得前。康德舆掌军马司事,遣岊驰骑五十往护之。至青眉浪,遇贼接战,流矢贯双颊,岊拔矢,斗愈力,夺马十二匹而还。贼兵攻府州甚急,城西南隅庳下,贼将登,众嚣曰:“城破矣!”岊乘陴大呼搏贼,贼稍却,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昼夜督守。又帅死士开关,护州人汲于河,讫围解,城中水不乏,以劳,迁右班殿直。然贼尝往来邀夺馈运,以岊为麟、府州道路巡检。至深柏堰,遇贼数千,分兵追击,斩首百余级,夺兵械、马牛数百。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计干张亢,得步卒九百人护之,大败贼于龙门川。从诸将通麟州粮道,破贼于柏子砦.改左班殿直。
                  内侍宋永诚传诏砦下,岊护永诚,遇贼三松岭。贼以精骑挑战,矢中岊臂,犹跃马左右驰射,诸将乘胜而进,贼皆弃溃。贼破丰州,岊与诸将一日数战,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三砦,俘获万计。迁礼宾副使。
                  张亢修并砦堡障,初议置安丰砦于石台神,岊以为非要害之地,遂徙砦于生地骨堆以扼贼。左右亲信咸曰:“擅易砦地可乎?”岊曰:“苟利国家,得罪无憾也。”卒易之。已而本道上言,左迁绛州兵马都监。二州未解严,复麟府驻泊都监,屯安丰。累迁洛苑使。尝从数骑夜入羌中侦机事,既还,羌觉追之,岊随羌疾驰,效羌语,与羌俱数里,乃得脱。前后数中流矢,创发臂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五》,有删节)    【注】①张岊(音jié).②庳:低矮;③砦:同“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岊径造:建造
              B. 指岊腹而彀:张满弓
              C. 围解讫:通“迄”。到,至
              D. 下身三创被:遭受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岊胆略过人的一组是    
              ①引吻就刀食肉,无所惮。②岊发两矢,连毙二兔
              ③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④岊拔矢,斗愈力,夺马十二匹而还
              ⑤遂徙砦于生地骨堆以扼贼⑥岊随羌疾驰,效羌语,与羌俱数里
              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①⑤⑥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观察使阿遇违背与宋达成的约定,张岊奉命前往对其晓以利害,终使阿遇理屈词穷,如实履行约定。
              B.西夏军侵犯鄜延,气焰嚣张,张岊率领五十个骑兵前往麟州护送到前线赏赐军衣的宦官。
              C.张岊在、府州道路巡检任上,曾率兵大败前来抢夺粮草的贼人,并最终与诸将一同打通了粮道。
              D.张岊心怀国家,为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荣辱,因擅自改变营寨地点,而遭到贬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阿遇惊服,遗岊橐驼壮者七十余,悉归所虏。
              ②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计干张亢,得步卒九百人护之。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同“怜”,怜悯。
              B.不名节矜: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
              D.臣不犬马怖惧之情胜:尽
              (2)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武器”是    
              A.圣朝以孝治天下
              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报养刘之日短
              (3)下列能真正打动皇帝的是    
              A.刘日薄西山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D.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末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
              ②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 9.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已/ 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 田不能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 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译文:    
              ②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译文:    
            • 10.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辞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宇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3)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