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竹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帝圃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一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一一摘自《张学良口述》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材料三1 992年1月至2月,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很多人也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机会。这期间大批主流社会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
              一一摘自余广珠《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海潮”出现的有利条件。辩证分析“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3.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武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至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大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孙子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书中还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历代对其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对《孙子兵法》内尊而外贬,甚至实行禁锢政策;唐朝自高宗至玄宗前,宋朝自太祖后至仁宗前,均曾出现兵学萧条景象。而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唐安史之乱后至灭亡,宋仁宗之后至南宋亡,民国等时期,则都言兵者甚多,兵学著述传于世者亦繁,有价值者也较多。
              ------摘自战略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后世对其研究呈现什么特点,并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中无华,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2)依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主阶级士大夫如何应对海防危机。
                 材料三    审判的价值在于警示未来

                  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下跪,对二战时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愧疚。
                  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美、苏、英、法四国,在纽伦堡法庭开始对22名纳粹分子进行审判。10个月共开庭400多次,听取或阅读了200多名证人的证言、证词。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布:以战争罪、反人类罪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

              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供奉日本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从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1月12日,中、美、英、苏、法等11个国家,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共开庭800多次,有400多位证人出庭作证。最后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2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但美国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对一些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审判的价值在于警示未来”的角度,解读两场审判。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5.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简单适应和利用时代。第二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征服时代。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请回答:
              (1)在古代社会,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以维系自身的生存。
              参考: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家畜饲养
              (2)列举中国古代论述人与自然关系(天人)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参考: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董仲舒:“天人感应”
              (3)1952年伦敦大雾,造成2万多人死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集体反思。许多人认为这场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但也有学者尖锐指出,这是“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你认同上面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本小题lO分;认同第一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6分;认同第    二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lO分;只选一种)
              参考: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废气污水噪声、乱开采;“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科技革命反对神权统治去思考
              (4)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参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等。
            • 6. 北京园艺博览会
              园博会的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 7.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
            • 8.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谭嗣同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基本看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确立时期,主要有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法家的重利轻义观、道家的绝义弃利观。
              --赵晓耕《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
              材料二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大略》
              材料三
              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主张“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朱熹则认为“义者,天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也。”还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四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在义利观上提出“人本,求利”的义利观,这是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的萌芽。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义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荀子与程朱理学对义利观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萌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确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义利观?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以“中国传统与未来”(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有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地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余英时《现代危机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三次“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2)比较材料二中的“新运动”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