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 2.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常召良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因公,襄烈。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B.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C.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D.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东,即宋代淮南东路的简称,和淮西(淮南西路)相对。淮东即淮右,淮西即淮左。朱元璋在《明太祖实录》里就曾说过,“予本淮右布衣”。淮东所包括的主要范围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淮安、南通、盐城、滁州、夆州、连云港、宿迁等地区。
              B.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比如,升:提升。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超迁:越级升迁。擢:在原官职上提按官职。陟:提升官职。文中的“进”也有升官之意。
              C.学宫,在文中是指学校。“学宫”一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D.谥号,是指古代王保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在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如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良和弟弟都是勇猛有谋略的人,而且各有特长,吴良水性好,吴祯经常乔装区当间谍。
              B.张士诚举兵来犯。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城应战,而另遣人出南门,合击敌人,取得大胜。敌人溃逃之后,又来侵犯常州,也没有成功。
              C.明太祖领兵和陈友谅作战,金陵兵力空虚,但是张士诚不敢向北侵犯一点土地,就是因为有吴良。
              D.吴良用兵如神,多次立下战功,太祖对他的评价其高,将他比作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并予以重赏,还命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 3.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
                     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获,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遣舟师海安薄:迫近
              B.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C.铜锣峡次:停留
              D.永忠与相比:匹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桥傅城,遂克之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七舟载苇荻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故止封侯不公
              D.民怀其惠,之立祠及杨宪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②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③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手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无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晨携一大磁罂临:接近,临近
              B.行人大道旁置:放
              C.必令畅谈乃已 已:停止
              D.故笔法超绝超绝:非常绝妙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落拓无偶,性无怪僻
              译文: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癖
              B.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译文:吃的贫穷自给自足,不被人求
              C.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
              译文:见行人有过错,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
              D.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译文: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字掩盖真相并记录下来。
            • 5. 阅读苏轼《赤壁赋》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B.顺流东也吾尝跂望矣
              C.驾一叶扁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相与枕藉舟中其孰能讥之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既符合赋的主客体对话形式,又暗示着苏子内心的自我挣扎和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
              B.客在陈述感情变化的原因时,借对比将功业无成和前途迷惘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C.苏子纵情山水,主动从大自然中获取慰藉,以忘却官场,不再过问世事
              D.苏子对客的反驳,巧妙地借用了江水和明月,从本体论的角度找到了生命价值的所在,也摆脱了内心的长期困扰。
            • 6. 阅读韩愈《师说》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耻学师/虽才高
              B.句读不知/二虫又何知
              C.群聚笑之/时矫首遐观
              D.可怪也欤/吾还也
              (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里批判了不重视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作者运用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观点。
              C.作者行文中使用的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D.作者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奉师承之道才是可耻的、滑稽的。
            • 7. 阅读《寡人之国也》片段,完成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斧斤时入山林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B.然而不王者,未有也都督阎公雅望
              C.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人为可讥
              D.狗彘食人食不知检吾尝终日想矣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C.“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孟子的养民主张,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仁爱之心
              D.最后一段,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
            • 8.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二虫又何知
              B.夜缒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C.越国鄙远樊哙侧其盾
              D.若亡郑而有益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并用动人的言辞最终说服对方
              B.烛之武非常善于辞令,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地步,并表明为郑国着想的立场
              C.秦伯对晋国是早有戒心的,烛之武也利用这一点,促使他下定决心,退兵助郑
              D.这篇文章选自《左传》,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9.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桓公问管仲曰: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①乎?树木而涂②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节选自韩非子《猛狗与社鼠》)
              [注]①为社者:杜撰庙里的塑像②涂:在塑像表层抹泥灰③阤 zhì:崩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而涂之树木:老词,即树
              B.掘穴其中托:寄托
              C.入则比周而恶于君蔽:隐瞒
              D.今人君之左右左右:身边的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最奚患?
              译文:治理国家最看重什么?
              B.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译文: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得意的原因。
              C.诛之则君不安
              译文:杀了他们那么君主感到不安全
              D.吏不诛则乱法。
              译文:(这样的)官吏不诛灭,他们就会扰乱法度。
            • 10. 阅读《颜氏家训》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貌甚恶而妍影於镜也责:指责
              B.鬼神之福祜享:享受
              C.非所以名也让:谦让
              D.貌深奸厚:忠厚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
              B.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
              C.非所以求名也
              不是求名的原因呀
              D.惧荣观之不显
              担心荣誉不能彰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