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有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王安石).泰西乡原之史家,其论克林(伦)威尔也,日乱臣、日贼子、日奸险、日凶残、曰迷信、日发狂、日专制者、日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顾及令而是非大白矣。英国国会选择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则克林(伦)威尔也。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异于元祜(1086-1094年)绍兴(1131-1162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霾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据粱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出于何种动因撰写《王安石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动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推断,梁启超著《王安石传》的重点是什么?其史料运用有何特点?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然则我中国前此果属于何本位之国乎?……吾盖羞言之,我中国前此实无本位也。”“夫所谓货币者,必其有一定之格式,一定之价值,以其单位之个数,为易中之标准,以衡量百物之价者也。中国现行之货币,惟铜钱足以当之耳,其用银两,则日若干两若干钱。夫两与钱乃衡量他物之名,非数计货币之名也。以云用银,是乌乎可。嗟夫!”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从1901年1月开始到1902年12月的短时间内伦敦市场的银价暴跌了23%左右,银价的暴跌使清王朝的财政陷入了更为危险的状态。1904年初美国“会议货币专使”精琪向清政府提出币制改革方案“A New Monetary System for China”。构成内容大致为(1)立即导入金汇兑本位制;(2)聘用外国人担任司泉官并由列强“监督”币制运营等。……张之洞在反驳精琪方案的同时提出作为实行币制改革的预备措施即在湖北铸造库造l两重的新银元。清政府接受其提案,决定在判明新银元的成败之前不采取任何措施。对此,梁启超曾批评张之洞的主张是经济学门外汉的“谰言”。
              --《20世纪初(1902-1904)的币制改革论及其意义》   材料三   美国通过最脆弱的希腊攻击了欧元,火烧连营使得欧盟摇摇欲坠,欧元地位大大动摇,资本快速流向美国,修复美国资产负债表;通过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两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在潜在战争影响下源源流向美国,并打击日元和人民币,能挑战美元的欧元、日元、人民币受到打击,美国则从危机中快速恢复。
              --《货币战争》(1)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中国币制的缺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精琪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最终废弃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货币在内政外交中起到的作用。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 5.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6.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7.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1)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引领了三大巨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这三次巨变的历史事件和“巨变”的内涵。
              (2)中国梦需要伟人的引领,更需要许许多多平凡人的编织。右图这位历史人物为重庆抗战时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的名字和贡献。
              (3)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责任落到了我们年青一代人的肩上。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未来挑战,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 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梦想。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虽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救国之梦】
              “以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开始了……一百年前孙中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中“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是指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2)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他实现“救国之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强国之梦】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让中国人站起来了;而挽救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找到一条国强民富的道路。                                 --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标志着“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为实现“强国之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找到的一条国强民富的道路”是指什么?
              【实现中国梦】
              (5)以上史实对我们最终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 9.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马尼拉(菲律宾)返回的广东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广东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摘自《广东对外贸易资料汇编•明清卷》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当时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图1为1850~1913年欧洲对外投资趋向图。

              (2)面对欧洲经济扩张的巨大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三  图2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3)据材料三,指出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入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