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壁垒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竹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帝圃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一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一一摘自《张学良口述》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材料三1 992年1月至2月,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很多人也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机会。这期间大批主流社会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
              一一摘自余广珠《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海潮”出现的有利条件。辩证分析“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3. 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 4. 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之争是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9年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网络。
              --彼得•马赛厄斯  悉尼•波拉德《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路易斯•道格拉斯认为托马斯修正案(注:该法案授权总统增加联邦储备票据与存款以及美国货币,其总量几乎使美国高能货币量翻了一番)标志着“我们所知的西方文明的终结”。
              --彼得•马赛厄斯  悉尼•波拉德《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1996~2006 年世界总产出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对比

              --联合国《2005~2006 年世界经济概览》
                  材料四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自挂牌运行一年多以来,海关系统已经在全国的特殊监管区推广复制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23条基本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华网(2015 年01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航海条例在英国发展史上的作用,并分析英国后来废除航海条例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马斯修正案出台的主要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实质,并指出该措施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 5.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8419861988199219931994
              东南亚总计8.524.742.6271.61007.81871.6
              增长率(%)61.510.215.7208.9271.085.7
              占外资比例0.61.11.12.43.65.5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 6. 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表4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表4: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47035
              1930-193246020-25
              1933-1937440-45015-20
              1938-1940420-43025
              材料四:阅读下列图

              材料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京华时报》2011年1月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简述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这种现象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7.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唐代麦的地位逐渐上升。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引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人们饮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竹枝词三首
              《沪江商业市景词》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  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颐安主人
              《申江纪游》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招隐山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   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颐安主人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3)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苏州“稻香村”大事年表
              时  间事      件
              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大栅栏西街建立稻香村南货店,苏州稻香村进入北京
              清末民初苏州稻香村为保牌号,在国民政府农商部注册双穗禾字图商标
              民国时期稻香村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销路之广在苏州城首屈一指
              1926年店铺翻建时,在二楼墙上塑“只此苏城一家,外埠并无分出”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战火波及,艰难生存,最终顺利过渡到新中国
              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文化大革命期间稻香村更名为红太阳,再次并入苏州糕点厂
              1978年苏州稻香村这个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字号终得恢复
              1998年稻香村作为苏州市贸易局试点,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2004年在苏州稻香村食品厂的基础上,成立了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4)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稻香村”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 8.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 10. 贸易自由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预,任其自由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早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是英国。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1875 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
              英国经济学家指出:“在英国工业部门的代言者看来,自由贸易是一个手段,借此可把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当然还有那些落后地区和新殖民的国家,纳入一种……依附关系中。”“让英国‘垄断世界制成品贸易’,并‘破坏世界每个地方的竞争产业’”。
              ------梅俊杰《从马克思的论断看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
              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贸易自由化”口号,积极倡议建立专门的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1946年2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开始筹建该组织,次年4月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在美国的提议下,包括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23国在古巴哈瓦那经过多边谈判,于1947年底达成了关税减让协议,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并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关贸总协定从此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国际贸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英国和美国先后举起了贸易自由化的大旗,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方式的不同。
              (3)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贸政策开始发生变化,逐步下放贸易经营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外贸政策开始广泛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对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保护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