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分别是1978年、1997年我国各类工业比重示意图,从1978年到1997年的变化表明(  )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 2.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8419861988199219931994
              东南亚总计8.524.742.6271.61007.81871.6
              增长率(%)61.510.215.7208.9271.085.7
              占外资比例0.61.11.12.43.65.5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 3.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葡萄牙、荷兰三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1500-15991600-17001701-1800
              705371196
              6517702950
              -811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概括指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有利条件。
            • 4. 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C.小马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 5. 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表4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表4: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47035
              1930-193246020-25
              1933-1937440-45015-20
              1938-1940420-43025
              材料四:阅读下列图

              材料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京华时报》2011年1月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简述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这种现象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6. 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受赠国家数量
              1957-1959年苏联2只
              1965-1980年朝鲜5只
              1972年美国2只
              1972-1982年日本4只
              1973年法国2只
              1974年英国、联邦德国各2只
              1975年墨西哥2只
              1978年西班牙2只
              --《新世纪周刊》,2005.5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 7.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8. 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服装与古代政治
              “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
              (1)据材料指出古代服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政治意图。
              探究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
                 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
                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探究三  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
              (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
              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
              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
              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布军装
              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
              开放后的80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性”转变的衣着消费
               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饰面料 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日:“……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等级体系之中,衣装服饰、色彩
              图纹、建筑住宅以及车轿等等都有详密的典制程限,……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界,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亦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更是愈演愈烈。
              --摘编自王瑾璟《初探19世纪70一80年代上海的崇奢消费现象》
              材料三按照凯恩斯理论关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与对外贸
              易)的基本观点,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时,运用“三架马车”中最为“豪华”的消费来熨平经济波动便成为首选的目标和手段,尤其是当经济运行中出现紧缩迹象时,通过刺激消费以扩大有效需求便成为经济学家与政府决策层心目中的“诺亚方舟”。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在具体运用这一经济政策时,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激而不发”或“刺激过头”的现象。一肖黎明《凯恩斯节俭悖论之悖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消费观》
              材料四五十年代初,许多上海家庭都把日积月累的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自制一家老少四季服装,还能很快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市民们谈及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过被认为最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教育。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刘末利《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据材料一指出苟子和墨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比照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中驱动这一“诺亚方舟”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材料中所谓的“刺激过头”给后来美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o
              (4)材料四折射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怎样的演变趋势?指出导致其演变的经济体制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消费观的认识。
            • 10.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  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