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无政府主义思潮鼓吹个人绝对自由,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被中国留日、留法的部分学生所接受,并附会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大同”、“均平”等思想,形成了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辛亥革命以前章炳麟等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反对清政府的一种手段加以宣传。1 912年,刘师复在广州组织了“晦鸣学舍”,创办机关刊物《晦鸣录》,制定了无政府主义的行动纲领。在刘师复的积极活动下,常熟、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一批无政府主义组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范围扩散到一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如广州的“理发工会”和“茶居工会”。1 915年前,先后出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有90多个,刊物有70多种。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论争。无政府主义随着在理论上被批判及实践中受挫折开始分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无政府主义队伍严重分化,无政府主义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在理论上、实践上和组织上彻底破产。1 927年后,中国仍然有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和刊物,但已属个别现象。
              摘编自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 2. 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这反映出(  )
              A.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
              B.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
              D.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 3. 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新民学会的成立受到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它的宗旨是做“新民”,即做新人。为此,它要求会员加强道德人格方面的修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召开年会时,他们提出和讨论了“改造中国”的问题,明确了改造中国的立场。但在改造中国的方式上,却存在着分歧。是采取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还是实行根本解决?是从教育入手进行和平改造,还是采取激烈的暴力手段从事革命?是走克普泡特金式的互相合作道路,还是走马克思式的社会革命道路?从研究改造中国的具体问题出发,新民学会的许多成员从“呼声革命”转到“暴力革命”,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长远目标,选择阶级斗争作为改造中国的主要手段。--摘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新民学会为代表的各种针对现实政治的改革主张和方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新民学会成员思想变化的轨迹。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6.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7. 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峰--民国时期。中国于1915年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非常伟大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
              --《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两次鼎盛时期》
              (1)春秋时孔子的思想中既有人文精神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各举一例说明。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文文化高峰背景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文革”口号
              (3)“文革”口号是否符合人文精神?请说你的出理由。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4)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 10. 如图是反映近代时期重大事件的一组图片。它们共同体现的历史主题是(  )
              A.师夷长技,求强求富
              B.思想启蒙,救亡图存
              C.自强自立,振兴中华
              D.以俄为师,武装斗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