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 5.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
                 材料三如图所示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经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 6. 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表4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表4: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47035
              1930-193246020-25
              1933-1937440-45015-20
              1938-1940420-43025
              材料四:阅读下列图

              材料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京华时报》2011年1月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简述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这种现象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7.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谭嗣同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基本看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确立时期,主要有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法家的重利轻义观、道家的绝义弃利观。
              --赵晓耕《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
              材料二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大略》
              材料三
              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主张“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朱熹则认为“义者,天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也。”还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四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在义利观上提出“人本,求利”的义利观,这是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的萌芽。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义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荀子与程朱理学对义利观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萌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确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义利观?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 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 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 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 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个“轴心时代”会有很大的不同。概括 起来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连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发展的 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新轴心时代’’的 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 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因此,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人民论坛•“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超越》
              评论材料中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0.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的时期:环境与传统文明。第二阶段:人类中心阶段: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的时代: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
              请回答:
              (1)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2)从环境史观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奥康纳的观点。
              (4)结合环境史观理论,谈谈你对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