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取道祖:祭路神
              B.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指礼品
              C.恐惧不敢自陈:陈列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掷击
              (2)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3)从选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面见秦王得以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一定的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愿生擒秦王,进而谋求秦燕长久和平的局面,以此酬谢太子丹。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蒋瑶,字粹卿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释】①“疋”pǐ同“匹”②縆gēng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不可。执:坚持。
              B.瑶,民且重困。微:认为……卑贱。
              C.迁陕西参政。迨:等到。
              D.数有赉:赠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一组是    
              ①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②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③此花已绝,今无以献。④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⑥既归,僻处陋巷。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的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对此暗中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扬州人对此无不感慨落泪。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然后把皇亲移到殿右来为蒋瑶让出席位,并且强调尊重贤才比亲近亲人更重要。
              D.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范氏、中行氏:春秋时晋国大夫,与智伯、赵、韓、魏合称“晋国六卿”。
              (1)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涂厕之刑人执:抓住
              B.委而臣事襄子质:作人质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数:责备
              D.臣闻明主不人之美掩:遮掩
              (2)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都能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②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④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②④⑥
              (3)下列各项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侍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剌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为了能刺杀赵襄子,愿意用一切手段。
              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
              (4)把上篇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②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 4.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万物生焉。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
              (节选自姚鼐《复鲁絜非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五音十二律”中,五音包括        、羽、角、徵。
              (3)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选自《荀子•王制》)(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        ”两句和该语段中“杀生时则草木殖”意思相近。
              (2)该语段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谈谈此观点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 6. 文言文阅读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n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
              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
              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②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 7. 文言文四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召对,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海寇扰浙历数年,沿海土匪勾结为患。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五年夏,寇大至,元赴台州督剿,请以定海镇总兵李长庚总统三镇水师,并调粤、闽兵会剿,浙洋渐清。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元两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 方督师宁波时,奏请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弊,为言官论劾,遣使鞫实,诏斥徇庇,褫职,予编修,在文颖馆行走。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 二十二年,调两广总督。先一年,英吉利贡使入京,未成礼而回,遂渐跋扈。元增建大黄滘、大虎山两炮台,分兵驻守。迭疏陈预防夷患,略曰:“英吉利恃强桀骜,性复贪利。宜镇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彼之船坚炮利,技长于水短于陆。定例外国货船不许擅入内洋,傥违例禁,即宜随机应变,量加惩创。各国知彼犯我禁,非我轻启衅也。”终元任,兵船不至。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僳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即以溢课充费,岁有扩充。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优诏赐恤,谥文达。
              (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B.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影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C.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D.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文中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带,以狩猎、农耕为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元受皇上召见,回答皇上提出的有关问题;皇上对阮元的应对感到非常满意,他庆幸自己年过八十以后还能得到阮元这样的人才。
              B.多年来,海盗和土匪相互勾结,在浙江沿海一带为非作歹,阮元担任浙江巡抚之后,采取有力措施,平定了盗匪之乱。
              C.浙江乡试发生了。联号作弊的事件,刘凤诰负责乡试监督工作,因此受到言官的弹劾和皇上的斥责,被撤去职务,只担任编修。
              D.阮元调任两广总督后,主张在威势上镇住洋人,他增建炮台,严阵以待,一直到他任期结束,外国的兵船不敢前来挑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
              ②先一年,英吉种贡使入京,未成礼商回,遂渐跋扈。
            •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巨源字子渊,其先成都人。巨源倜傥有大志,善骑射,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应进士不中,武举又不中。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以右职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驰骋射猎,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
                  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丙叹曰:“世事如此,世无豪杰!”梦锡因及巨源之谋。丙曰:“肯见我乎?”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忧。”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巨源、好义①忧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入伪宫,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户,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巨源、好义迎丙宣诏,以曦首徇。三军推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
                  巨源谓丙曰:“曦死,贼胆以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好义亦以为言。丙虑军无见粮,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自请为随军措置粮运,俄诏巨源转朝奉郎,与通判差谴,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时赵彦呐以在夔诛禄禧得州通判,巨源曰:“杀禄禧与通判,杀吴曦亦与通判耶?”以启谢丙曰:“飞矢以下聊城,深慕鲁仲连之高谊;解印而去彭泽,庶几陶靖节之清风。”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或言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谋为乱,丙命王喜鞫之,福、彦威皆抵罪。正将陈安复告巨源结死士入关,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则杀之。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
              (删节自《宋史•杨巨源传》)    【注】①李好义,名将,当时“与其徒谋举义”,反对吴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B.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C.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D.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举,始于唐代,主要是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武举出身的地位高于文举的进士。
              B.右职,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所以右职一般指重要职位,也可用来指武职。
              C.权,权且、暂时,可用于“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如“权国”,就是摄政的意思。
              D.鞫,古代是官府审判案件的常用词,指审问、审讯的意思,“鞠狱”就是审理案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巨源少有大志,却仕途不顺。他文武兼修却文武科举均不中得不到任何认可,无收获。
              B.杨巨源不仅擅长骑射,也懂得笼络人心。很多边境士人都仰慕他的忠义,佩服他的才能。
              C.杨巨源做事很有计谋,懂得各尽其才。他和安丙谋事的时候能合理分配任务,有条不紊。
              D.杨巨源眼光长远,却略显傲慢。在胜利后能预见关外四州的危害性,却认为自己封赏不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
              ②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绿荫斋古桂记
              (清)戴名世
                  ①距虎丘三里而近,有朱氏园林,盖昔朱某翁先生之所创也。园昔为田为圃,先生买而为园。园之大二百亩,凡费金钱数万。其间竹木水石、亭榭楼阁,重叠映带,极一时之盛。先生垂没而园分授诸子。于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门友赋诗饮酒,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
                  ②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余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每花开,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轴。行酒者伛而入,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情叹而去。
                  ③天标尝导余游遍园中,台榭多倾圮矣,水或涸而石或颓矣,竹木存者十不及一二矣,苔生于牖,草环于亭,非复曩日之盛。而园中故有七松草。七松者,有松七株,盖宋、元时物。数里外望之,挺然离立云表。自先生没而七松地属某氏,某氏斧以为薪,存者仅一株,差小,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呜呼!物理之盛衰,何常之有?良材异质辱于匹夫之手者多矣!吾悼七松,所以幸古桂之遇也。
              (1)概括第①段中“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对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试对其进行赏析。
              (3)本文题名为《绿荫斋古桂记》,为何要在第①段写“朱氏园林”?
              (4)下列对“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被搁在朱家的院子内才免于被砍为柴。
              B.把它与朱家的围墙相隔得以免于被砍为柴。
              C.因它被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才得以幸免。
              D.把它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从而得以幸免。
              (5)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避乱江南者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曰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 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之,戒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 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
              B.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
              C.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
              D.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延聪明好学,年轻有为,他十二岁时就成了太学的学生,扬名太学;十九岁时就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以致来迎接他的官员见他如此年轻感到很吃惊。
              B.任延体恤下属。重视孝道。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救济那些贫闲的属官;巡视属县时,总派人慰问勉励孝顺的人,并招待他们吃饭。
              C.任延关注民生,除暴安民。不善农耕的九真之民,在他的指导下开垦荒地,由贫穷变为富足;在武威任职,敢于镇压凶暴为害的田绀父子,威信大震。
              D.任延敬重贤人,礼贤下士。龙丘苌隐居不仕,为任延礼遇所感动而求官,龙丘苌没上任就因病去世,可任延还亲自为他治丧;郡中贤士都乐意为他所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
              ②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