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同“怜”,怜悯。
              B.不名节矜: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
              D.臣不犬马怖惧之情胜:尽
              (2)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武器”是    
              A.圣朝以孝治天下
              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报养刘之日短
              (3)下列能真正打动皇帝的是    
              A.刘日薄西山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D.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 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2)以下名组名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 3. 黄葆光,字元晖,徽州黟人。应举不第,以从使高丽得官,试吏部铨第一,赐进士出身。由齐州司理参军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左司谏。始莅职,即言:“三省吏猥多,如迁补、升转、奉入、赏劳之类,非元丰旧制者,其大弊有十,愿一切革去。“徽宗即命厘正之,一时士论翕然。而蔡京怒其异己,密白帝,请降御笔云:“当丰亨豫大之时,为衰乱减损之计。“徙葆光符宝郎。辽人李良嗣来归,上《平夷书》规进用,擢秘书丞。葆光论其五不可,大概言“良嗣凶黠忿鸷,犯不赦之罪于邻国,逃命逭死,妄作《平夷》等书,万一露泄,为患不细。中秘图书之府,岂宜以罪人为之?宜厚其禄赐,置诸畿甸之外。“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刚健者君之德,而其道不可屈;柔顺者臣之常,而其分不可亢。苟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苟矫亢以求伸,则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帝感悟,命近臣读其奏于殿中。自崇宁后,增朝士,兼局多,葆光以为言。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政和末,岁旱,帝以为念。葆光上疏曰:“太师蔡京强悍自专,不肯上承德意。太宰郑居中、少宰余深依违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责。“疏入不报。且欲再上章,京权势震赫,举朝结舌,葆光独出力攻之。京惧,中以它事,贬知昭州立山县。又使言官论其附会交结,泄漏密语,诏以章揭示朝堂,安置昭州。京致仕,召为职方员外郎,改知处州。州当方腊残乱之后,尽心收养,民列上其状。加直秘阁,再任,卒,年五十八,州人祠之。
              (节选自《宋史•黄葆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B.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C.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D.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不第,又叫“落第”、“ 下第”,指科举考试不中,“及第”与之相反。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
              C.擢,只提拔、提升。表示提升官职的还有声,拔,陟,晋,迁、徙等词语。
              D.致仕,指古代官员辞官退休,也称致事,致政的,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葆光了解时局,善于论事。他请求革除相关弊端,得到皇帝的认可。辽人李良嗣投奔大宋,朝廷提拔他任秘书丞,黄葆光层层剖析,提出反对意见。
              B.黄葆光生性耿直,不畏权势。蔡京假装请求全部罢兼任官员,他挺身而出上言明议,他关于旱灾的奏疏送入后没能上报,他不畏蔡京权势,欲再上章。
              C.黄葆光刚者易折,屡受陷害。他因蔡京的中伤,被贬知昭州立山县,又因蔡京指使言官论葆光附会交结、泄露秘语罪,被贬安置昭州。
              D.黄葆光尽心治理深受百姓爱戴,方腊起义时候,他在除州进行治理,百姓将他的治绩上报,他去世后,州人为他修建祠堂祭供他。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秘图书之府,岂宜以罪人为之?宜厚其禄赐,置诸畿甸之外。    
              ②苟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    
            • 4. 文言文阅读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成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后汉书•陈藩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则县:通“悬”,悬挂
              B.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C.亡如存事:侍奉
              D.蕃常疾:嫉妒
              (2)将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B.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C.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D.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3)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遭母忧即古代官员为母居丧守制。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丁忧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B.视事指朝廷官员巡视检查地方事务。
              C.孝廉和茂才是古代察举的两种科目。孝廉即孝子廉吏之谓, 茂才,又作茂材,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即优秀人才。
              D.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4)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①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②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进郎中。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正德八年进尚书。琼为人有心计才略,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储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重索妄也。”人益以琼为才。十年代陆完为兵部尚书。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琼言:“此赢秦弊政。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今江西、四川妄杀平民千万,纵贼贻祸,皆此议所致。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从之。帝时远游塞外,经岁不还,近畿盗窃发。琼请于河间设总兵一人,大名、武定各设兵备副使一人,责以平贼,而檄顺天、保定两巡抚,严要害为外防,集辽东、延绥士马于行在。以护军驾。中外恃以无恐。孝丰贼汤麻九反,有司请发兵剿。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无一脱者。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荫赉,宠遇冠诸尚书。十四年,宁王宸濠反。琼请救南和伯方寿祥督操江兵防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率所部趋南昌。奏上:帝意欲亲征,持三日不下。大学士杨廷和趣之,竞下亲征诏,命琼与廷和等居守。先是,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比宸濠反,书闻,举朝惴惴。琼曰:“诸君勿忧,吾用王守仁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未几,果如其言。花马池有警,兵部尚书王宪请发兵。琼言花马池备严,寇不能入,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宪竞发六千人,比至彭德,寇果遁。明年秋卒官。赠太师,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王琼传》)
              [注]①胪:传语,陈述,记录。②钩校:查对,查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继者按稽之,不毫发爽:差失
              B.三日不下持:保持
              C.大学士杨廷和趣:催促
              D.大军至,且先退,徒中国耗:减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琼“有心计才略”的一组是    
              ①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②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③日:“足矣。重索妄也。”④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
              ⑤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⑥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
              A.①②⑤B.④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琼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为官勤勉,在做户部尚书之前,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盈亏的情况。
              B.王琼认为官兵以头颅数论功会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因此他奏请只以荡平论功,不再计首行赏,得到了皇上的赞许。
              C.王琼任兵部尚书后,能谋善断,皇帝远游时京郊盗乱、汤麻九造反等棘手事件都被他机智地化解了,受到皇上赏赐。
              D.王琼办事有远见,并能预作谋划,遇事冷静,处变不惊。宁王朱宸濠造反和花马池外敌来袭等事件的平息,都反映了王琼办事的上述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荫赉,宠遇冠诸尚书。
              ②诸君勿忧,吾用王守仁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券,临死日,尽燔之。
              (《北齐书•列传第三》)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恭免示之面胄:头盔
              B.长恭其众总:总领,统领
              C.帝使徐之范以毒药饮:喝下
              D.有千金责:通“债”,债务
              (2)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B.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C.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D.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陵王高长恭身为北齐宗室,战功显赫,在与突厥、北周的对抗中,英勇奋战,得到武士们的敬仰。
              B.高长恭因为战功与言语误会被皇帝猜忌,忧心忡忡,他不愿再出去带兵打仗,有病了也不肯治疗。
              C.高长恭知道皇帝对自己猜忌很深,故意收受财物自毁名声,但皇帝还是不听他的辩解,下令将他毒死。
              D.高长恭为人宽厚,仆从们做事不称职,他一点儿也不责备,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属,也能宽宏大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②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末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
              ②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B.匈奴七百余里却:后退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数百之众将:率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    
              ①吞二周而亡诸侯       ②执敲扑而鞭笞天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9.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已/ 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 田不能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 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译文:    
              ②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译文: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去官。顷之,高祖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保己廉慎,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选自《南史》,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去官        忧:担心
              B.高祖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率领
              C.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被
              D.疾于师卒:去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吏民所悦慎勿妇死
              B.保己廉慎心中烦
              C.去城数十里作计尔立
              D.梁州刺史王玄邈事表闻我应他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表面答应与李乌奴共事,暗中却另有他谋,最终独骑逃回。
              B.杨公则对百姓轻刑罚薄赋税,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C.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②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