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笼”,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 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②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五经通:通晓
              B.白傲放益:更加
              C.白时卧庐山,为僚佐辟: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受牵连(累)而被关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命仰观宇宙
              B.所业投贺知章为流觞曲水
              C.遂荐玄宗月出东山之上
              D.白长笑倚歌和之
              (3)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②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4)请根据上文(《李白传》)简要概括李白的主要特点。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祐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B.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勒索。
              B.大王弗与城,而赵璧: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廉颇:使……怀柔。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秦十五城之空名若潜师来,国可得也
              B.入璧秦弗予城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师道不传也久矣连词。
              D.其劲渑池,柔廉颇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用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面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惠绍,字德继,义阳人也。少有武干。齐明帝时为直阁,后出补竟陵横桑戍。永元初,母丧归葬于乡里。闻义师起,驰归高祖,板为中兵参军,加宁朔将军、军。师次汉口,高祖使惠绍与军朱思远游遏江中,断郢、鲁二城粮运。郢城水军沈难当帅轻舸数十挑战,惠绍击破,斩难当,尽获其军器。义师次新林、朱雀,惠绍累有战功。建康城平,迁辅国将军、前军,直阁、左细仗。高祖践阼,封石阳县侯,邑五百户。迁骁骑将军,直阁、细仗如故。时东昏余党数百人窃入南北掖门烧神虎门害卫尉张弘策惠绍驰率所领赴战斩首数十级贼乃散走。以功增邑二百户。迁太子右卫率。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惠绍与冠军长史胡辛生、宁朔将军张豹子攻宿预,执城马成龙,送于京师。使部将蓝怀恭于水南立城为掎角。俄而魏援大至,败陷怀恭,惠绍不能守,是夜奔还淮阴,魏复得宿预。六年,魏军攻钟离,诏左卫将军曹景宗督众军为援,进据邵阳。惠绍与冯道根、裴邃等攻断魏连桥,短兵接战,魏军大溃。以功增邑三百户,还为左骁骑将军。寻出为持节、都督北兖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北兖州刺史。魏宿预、淮阳二城内附,惠绍抚纳有功,进号智武将军,益封二百户。入为卫尉卿,迁左卫将军。出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在州和理,吏民亲爱之。
                      征还为左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甲仗百人,直卫殿内。十八年,卒,时年六十三。诏曰:“张惠绍志略开济,干用贞果。诚勤义始,绩闻累任。爰居禁旅,尽心朝夕。奄至殒丧,恻怆于怀。宜追宠命,以彰勋烈。可赠护军将军,给鼓吹一部,布百匹,蜡二百斤。谥曰忠。”子澄嗣。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汉口次:驻扎
              B.出为持节寻:不久
              C.至殒丧奄:气息微弱
              D.子澄嗣:继嗣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东昏余党数百人/窃入南北掖门/烧神虎门/害卫尉张弘策惠绍/驰率所领赴战/斩首数十级贼/乃散走。
              B.时东昏余党数百人/窃入南北掖门/烧神虎门/害卫尉张弘策/惠绍驰率所领赴战/斩首数十级/贼乃散走。
              C.时东昏余党数百人窃/入南北掖门/烧神虎门/害卫尉张弘策/惠绍驰率所领赴战斩首/数十级贼/乃散走。
              D.时东昏余党数百人窃/入南北掖门/烧神虎门/害卫尉张弘策惠绍/驰率所领赴战/斩首数十级/贼乃散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惠绍有突出军事才能。在与郢城水军作战时,斩掉统帅沈难当,并缴获其军所有军器,在新林、朱雀时也多次立下战功。
              B.张惠绍深受皇帝宠爱。高祖即位,封他为侯,给他数百户食邑,又多次升迁他的官职。他去世后,还赏他物资,追赠为将军。
              C.张惠绍深受百姓爱戴。他任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兼任安陆太守等职时,在任上治理有方,当地官吏和百姓都喜爱他。
              D.张惠绍为人真诚勤恳。他办事固守正道并能圆满完成,政绩闻名却受职位连累,值居宫中当禁军时,尽心尽力,朝夕守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而魏援大至,败陷怀恭,惠绍不能守,是夜奔还淮阴,魏复得宿预。
              ②魏宿预、淮阳二城内附,惠绍抚纳有功,进号智武将军,益封二百户。
            • 6. 《耶律屋质》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相见,怨言交让:责备
              B.太后曰“汝言之。”第:只管
              C.愿立永康王,不可夺:强取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处从容,人莫能测扣弦而歌
              B.欲行间,设事奉书,以试太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顺天合人,复疑?作计不量!
              D.捧殇上寿,袖刃而进秦王环柱
              (3)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    
              ①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②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③臣愿竭死力
              ④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⑤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⑥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②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
              ③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④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矣。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高祖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保己廉慎,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反。疾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选自《南史》,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京邑造:到 ……去
              B.高祖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率领
              C.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被
              D.疾于师卒:通“猝”突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吏民所悦齐彭殇妄作。
              B.保己廉慎视其左右
              C.去城数十里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梁州刺史王玄邈事表闻无物相之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用“拜”“擢”等词表官员升级,用“除”“谪””黜“等词表官员降级。
              C.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母忧: 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表面答应与李乌奴共事,暗中却另有他谋,最终独骑逃回。
              B.杨公则对百姓轻刑罚薄赋税,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C.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契苾何力,九岁而孤。贞观六年,与母率众千余诣沙州内属,太宗处其部于甘、凉二州,擢何力左领军将军。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何力驰壮骑,冒围奋击,虏披靡去。是时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欲袭之,万均惩前败,以为不可。何力曰:“贼无城郭,逐荐草美水以为生,不乘其不虞,正恐鸟惊鱼骇,后无以窥其巢穴。”乃阅精骑千余,直捣其牙,斩首数千级,获橐驼、马、牛、羊二十余万,俘其妻子,伏允挺身免。有诏劳军于大斗拔谷。万均耻名出其下,乃排何力,引功自名。何力不胜愤,挺刀起,将杀之,诸将劝止。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帝怒,将解其官授何力。何力顿首曰:“以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闻者,谓陛下重夷轻汉,则诬告益多。又夷狄无知,谓汉将皆然,非示远之义。”帝重其言,乃止。帝征高丽,诏何力为前军总管。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城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驺使自杀之,辞曰:“彼为其主,冒白刃以刺臣,此义士也。犬马犹报其养,况于人乎?”卒舍之。俄以昆丘道总管平龟兹。帝,欲以身殉,高宗谕止。总章、仪凤间,吐蕃灭吐谷浑,势益张,入寇鄯、廓、河、坊等州,诏周王为洮州道、相王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何力等讨之。二王不行,会何力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始,龙朔中,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修仁惊悟,更植以桐。                
              (节选自《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  七八/
              B.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C.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D.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也可用于书信、表章结尾,表示恭敬。
              C.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夷”多用于东方民族,“狄”则是对南方民族的泛称。
              D.崩本义为“山倒塌”,后又引申指帝王的死,文中“帝崩”指唐太宗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力讨伐吐谷浑,骁勇善战。他奋勇救出陷入困境的薛万均兄弟;后又抓住机会,突袭并打败
              了吐谷浑王,缴获大量牲畜,活捉其妻子儿女。
              B.何力不计前嫌,顾全大局。皇帝要罢免战败还排挤过他的薛万均,何力向皇帝申明其中的利害
              关系,皇帝重视并采纳他的意见,于是不再追究。
              C.何力雅量大度,崇义明理。他随皇帝征讨高丽,被高突勃刺伤;高突勃被抓后,他不但没有报
              复,而且肯定高突勃是义士,于是高突勃得以释放。
              D.何力身为武将,但腹有诗书。梁修仁在大明宫种植白杨,告诉何力白杨容易成材,何力援引诗
              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力劝其该种桐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
              ②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9. 古代诗歌阅读,下面是(明朝)谢榛的“诗论”,读后回答问题完成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四溟诗话》)
                   【注】:韦苏州是指韦应物,因做过苏州刺史,故名。“机杼”是诗文的谋篇布局和行文构思。
              (1)“诗论”言:“三诗同一机杼”,谢榛为什么说这三首诗在布局谋篇方面“同一机杼”(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2)《四溟诗话》中为什么说三首诗中,“司空为优”?
            • 10.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屏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
              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C.成祖颔之颔:点头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