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吾不能以十万之众而受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5)用“/”点断下列语段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役未几而罢:完成
              B.县人兴于学讽:劝勉
              C.天下之安危吾自治不耳顾:只是
              D.而者则有所不得言传:传播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②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尊素,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 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望日,指农历十五; 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无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
              (选自《王安石文集》)(1)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2)王安石,又称临川先生,官至宰相,世称    ;柳宗元曾与韩愈倡导“    ”。
              (3)本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韦伦,系本京兆。父光乘,在开元、天宝间为朔方节度使
                  伦以调蓝田尉,干力勤济。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多发州县齐人令鼓铸,督非所习,虽篓失苛严,愈无功。伦请准直募匠,代无聊之人,繇是役用减,鼓铸多矣。玄宗晚节盛营官室,吏介以为欺,伦阋实工员,省费倍。
                  从帝入蜀,以监察御史为剑南节度行军司马、置顿判官。时中人卫卒多侵暴,尤难治,伦以清俭自将,西人赖湃。中宦疾之,以谗贬衡州司户参军。度支使第五琦荐伦才,擢商州刺史、荆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将康楚元乱,自称东楚义王,刺史王政弃城遁。贼南袭江陵,绝汉、沔饷道。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 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德宗嗣位,选使绝域者,擢伦太常少卿,充和吐蕃使。伦至,谕天子威德,赞普顺悦,乃入献。还,进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再使,如旨。伦处朝,数论政得失,宰相卢杞恶之,改太子少保。从狩奉天。及杞败,关播罢为刑部尚书,伦在朝堂流涕曰;“宰相无状,使天下至此,不失为尚书,后何劝?”闻者惮其公。帝后欲复用杞为刺史,伦苦谏,言恳至到,帝纳之。进太子少师、郢国公,致仕。
                  时李楚琳以仆射兼卫尉卿,李忠诚以尚书兼少府监,伦言:“楚琳逆节,忠诚戎丑,不当宠以官。”又请为义仓,以捍无年;择贤者,任帝左右。谓吐蕃豺虎野心,不可事信约,宜谨备边。帝善其言,厚礼之。居家以孝慈称。卒,年八十三,赠扬州都督,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减)
              【注】①关播:由卢杞推荐担任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B.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C.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D.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荫,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才学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之为节度使。
              C.赞普,在吐蕃诸王的名字中多有此词。《新唐书•吐蕃传》云:“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
              D.义仓,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民间储备,最初仓库设在“闾巷”,由“社司”管理,所以也叫做“社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伦治政有方,在担任铸钱内作使判官时,提出合理建议,改变了一些不当做法,收效显著。
              B.韦伦为官清廉,面对宦官禁军大肆侵夺,他坚守原则,自我约束,不与其同流合污。
              C.韦伦英勇善战,在平定楚元叛乱中,虽然刺史弃城而逃,但他毫不畏惧,采取策略平定了叛乱。
              D.韦伦公正刚直,上朝时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对皇帝的不当做法委婉劝谏,直至皇帝采纳。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辱之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 千金购:悬赏,征求
              D.不 己功,不矜其能矜:夸耀
              (5)下面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是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B.高祖竟酒,后
              C.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D.鞭马南驰数十里
              (6)下列划线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若属皆为所虏
              B.父老约法三章耳玉斗一双,欲亚父
              C.沛公从百馀骑,驱鸿门,见谢项羽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沛公言报项王
              (7)指出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A.《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B. 屈原,名平,字原。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C.《高祖本纪》出自《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本文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刘邦,汉朝开国皇帝,年号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强大和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
              D.按照《史记》的体例,“本纪”为纪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未成帝业,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可以体会到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惋惜和同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宰相无状,使天下至此,不失为尚书,后何劝?
              ②谓吐蕃豺虎野心,不可事信约,宜谨备边。帝善其言,厚礼之。
            • 6.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 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 / 优诏赐 / 恤祭葬如例 / 祀贤良 / 祠谥文襄
              B.卒优 / 诏赐恤 / 祭葬如例 / 祀贤良祠 / 谥文襄
              C.卒 / 优诏赐恤 / 祭葬如例 / 祀贤良祠 / 谥文襄
              D.卒优 / 诏赐恤祭 / 葬如例 / 祀贤良祠 / 谥文襄
              (2)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丁本生父忧意思是于敏中的生父去世。
              C.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shì)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
              ②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昌硕墓志铭
              陈三立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高。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皆用目者,吾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就      迹:考察
              B.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有才学、德行的人
              C.坐端视       危:高
              D.吾不几饿死耶   曹:辈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昌硕年少经历寇乱,一生都饱含痛苦,老时又多病耳聋,但他仍不改生活情趣,而且能够救济别人。
              B.吴昌硕艺术创作,既能向古今人学习,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节操性情。
              C.吴昌硕的很多作品虽然被外国人当做珍宝,荣誉超过了很多中国名人,但他并不夸耀自己的才能。
              D.吴昌硕的妻子能协助他完成志向,他的子女继承了他艺术的创作技艺,篆书隶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
              (3)概述第三段中吴昌硕“为世所重”的原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
              译文:    
              ②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
              译文:    
              ③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
              译文: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6nɡ):酗酒。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
              (1)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2)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
              (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4)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
            •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景宗传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
                  高 祖 数 宴 见 功 臣 共 道 故 旧 景 宗 醉 后 谬 忘 或 误 称 下 官 高 祖 故 纵 之 以 为 笑 乐
              (节选自《南史》)(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B.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C.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D.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射”是指骑马射箭。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要求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才能。其中,射指的就是射箭。
              B.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C.古时候称四方异族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在“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文中的“蛮”就是指贼人。
              D.高祖,一指先祖称谓,二为皇帝庙号之一。文中“高祖”是指皇帝庙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一律统称“高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少年时箭术高超,田猎时可以在鹿马相乱的场景中准确猎杀麞鹿而不伤马,随父远行被贼包围,也能凭借高超箭术仅带数人就打败数百蛮贼。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陈显达却将景宗排到了后面,但他毫无怨言,后来仍挺身而出,保全陈显达父子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也不可胜数。
              D.景宗并不推重公卿大夫,但他对韦睿却特别敬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皇上因此赞扬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
              ②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至于 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选自韩愈《答李翊书》,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不知生之志                       抑:    
              乎其若思                      俨:    
              ③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           宜:    
              (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书信体散文,文气的变化流转与内容相切合,语言形式亦与之相应。本文虽纯是说理而语言颇为形象。
              B.作者认为写作上应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我手写我心。板凳能坐十年冷,坚持和揣摩的过程中必定会柳暗花明。
              C.言辞与思想上的创新也是作者的追求之道。当把文章给别人看时,别人会心地笑了,自己才会开心认可。
              D.韩愈提出这些主张,旨在复兴儒学,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今日治理学为文,也仍有教益。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②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韩愈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