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壮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 2.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代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 3.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
              A.汉赋夸饰的特点
              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C.楚辞的浪漫的风格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
            • 4.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的传播与运用也十分广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雕版印刷成为唐诗传播的方式之一
              B.赋诗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唯一方式
              C.王维以诗入画成为文人画鼻祖
              D.诗文与绘画用于瓷器装饰首创釉下彩绘
            • 5. “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C.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D.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 6.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 7. “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而“诗圣”杜甫的诗风则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是因为(  )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杨,杜甫性格忧郁
              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
            • 8. 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B.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C.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D.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 9. 苏轼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产生无关的是(  )
              A.统治者注重理学,重视文化的发展
              B.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政府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
              D.注重对外文化交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 10.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咏叹:“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洺州。”与诗中相对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重阳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