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分别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2)从思想史的角度,分别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既要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如图所示)的产生似乎是历史的巧合,并由此开启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
              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秦汉律令其文起自《法经》”。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始于《盗》《贼》.《法经》还包括审判、断狱、追捕罪犯及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是一部诸法合体、刑重民轻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法典。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两部法律的异同。
              (2)结合史实说出英国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挑战与应对--中国比较法学的诞生”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
            • 4. “两带一路”战略(“两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开放战略、贸易战略、产业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两带一路”战略本质是轴带引领战略,勾画的是国际合作框架、国际经济大通道,把中国的东中西部及沿海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战略对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会带来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两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材料三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又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东盟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各国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两个丝绸之路”战略体现了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3)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两个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4)“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请你就各国如何更好地利用丝绸之路发展友好合作提出两点建议。
            • 5. “法”被列为“汉语盘点2014”年度国内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谈谈你对当时“妥协”的认识。
              材料三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整理。)
              (3)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的认识有两种主流观点: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是“假立宪”; ②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请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 6. 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
              材料一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有生法,有守法(执行法度),有法于法(遵照法度行事).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1)依据材料一,比较《论责任》和《管子》两书对法律认识的异同点。
              材料二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下面是其内容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
              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四、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三   1563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劳工法。15-17世纪中叶,英国的劳工立法试图通过强力使雇佣双方恪守法律规定,没有体现雇佣双方个人自由选择的可能。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重要的旨在纺织业中缩短学徒的工作时间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是现代劳动法的开端。1833年,英国诞生了第一个有效的工厂法。废除以管制为特点的家长式立法,为劳资关系松绑,成为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内容。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工人获得了与雇主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雇主责任法》等一系列保护性立法进一步限制了雇主的自由,使其不能再任意侵害工人的利益;工会的合法地位以及集体谈判的合法性得到确认。1959年英国修正了《工资委员会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1964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72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1974年颁布了《技术安全和生产卫生法》;1975年颁布了《就业保障法》等。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英国劳工立法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7.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朝杰出的外交家张骞曾经出使西域。这以后,从内地去西域的陆路就更加畅通了。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两条,……南北两路在大宛会合,然后经布哈拉可到安息(今伊朗).从安息再往西可通往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
              --“中华书局编辑部《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材料二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当时,中国与俄罗斯、朝鲜、越南和南洋各地以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输出的商品一般以棉布、丝绸、瓷器、铁锅、茶、糖为大宗,进口的商品则是哆罗呢、哔吱、玻璃、珊瑚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的地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
              请回答:
              (1)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并得到发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及输往国外的物品。
              (2)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的原因。并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但对外贸易较之前朝仍有较大发展。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嘉庆之前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嘉庆之后对外贸易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4)据材料四,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世界意义?
            • 8. 治国思想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典》)
                                                                                                                                                《三字经》)
              (1)材料涉及的儒家思想主要有哪些?承载这些思想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儒、法、道三家的思想在以后中国古代王朝中经常被统治者借鉴。请以西汉王朝为例,简要说明统治者是如何利用三家思想治国理政的。
            • 9.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9次提及“中国梦”,提到了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某校初三(1)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中国--强国之梦”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盛世的辉煌之梦】
              材料一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1)“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 这一古代科技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谁?
              【近代前夜的痴人说梦】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须之物,所以加恩体恤……”
              (2)乾隆给英王的信,暴露出清朝皇帝的什么心理?
              【近代百年的艰难寻梦】
              材料三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偿两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四  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中国近代这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上,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3)材料三中的“四千年大梦之唤醒”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你知道材料四中的孙中山为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东方古国的梦想渐真】
              材料五:习近平主席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2013年1月4日《中国国防报》
              (5)我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六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6)毛主席诗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七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7)改革开放是中国梦的一个飞跃,它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8)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认识。
            • 10.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1)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