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 2.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
                 材料三如图所示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经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 3. 有位思想家提出:“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下列现象与该思想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
              A.仁者爱人,兄友弟恭
              B.实力竞争,追功逐利
              C.反对浪费,反对战争
              D.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 4.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 5.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6. 北京大学教授袁刚说:“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市场”的时期有(  )
              ①春秋战国时代   ②秦汉时期   ③明清时期   ④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7.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8. 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D.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
            • 9. 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孔子、老子、韩非子三人的思想是如何“适应过渡时期需要的”?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
            • 10.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