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契苾何力,九岁而孤。贞观六年,与母率众千余诣沙州内属,太宗处其部于甘、凉二州,擢何力左领军将军。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何力驰壮骑,冒围奋击,虏披靡去。是时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欲袭之,万均惩前败,以为不可。何力曰:“贼无城郭,逐荐草美水以为生,不乘其不虞,正恐鸟惊鱼骇,后无以窥其巢穴。”乃阅精骑千余,直捣其牙,斩首数千级,获橐驼、马、牛、羊二十余万,俘其妻子,伏允挺身免。有诏劳军于大斗拔谷。万均耻名出其下,乃排何力,引功自名。何力不胜愤,挺刀起,将杀之,诸将劝止。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帝怒,将解其官授何力。何力顿首曰:“以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闻者,谓陛下重夷轻汉,则诬告益多。又夷狄无知,谓汉将皆然,非示远之义。”帝重其言,乃止。帝征高丽,诏何力为前军总管。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城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驺使自杀之,辞曰:“彼为其主,冒白刃以刺臣,此义士也。犬马犹报其养,况于人乎?”卒舍之。俄以昆丘道总管平龟兹。帝,欲以身殉,高宗谕止。总章、仪凤间,吐蕃灭吐谷浑,势益张,入寇鄯、廓、河、坊等州,诏周王为洮州道、相王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何力等讨之。二王不行,会何力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始,龙朔中,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修仁惊悟,更植以桐。                
              (节选自《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  七八/
              B.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C.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D.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也可用于书信、表章结尾,表示恭敬。
              C.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夷”多用于东方民族,“狄”则是对南方民族的泛称。
              D.崩本义为“山倒塌”,后又引申指帝王的死,文中“帝崩”指唐太宗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力讨伐吐谷浑,骁勇善战。他奋勇救出陷入困境的薛万均兄弟;后又抓住机会,突袭并打败
              了吐谷浑王,缴获大量牲畜,活捉其妻子儿女。
              B.何力不计前嫌,顾全大局。皇帝要罢免战败还排挤过他的薛万均,何力向皇帝申明其中的利害
              关系,皇帝重视并采纳他的意见,于是不再追究。
              C.何力雅量大度,崇义明理。他随皇帝征讨高丽,被高突勃刺伤;高突勃被抓后,他不但没有报
              复,而且肯定高突勃是义士,于是高突勃得以释放。
              D.何力身为武将,但腹有诗书。梁修仁在大明宫种植白杨,告诉何力白杨容易成材,何力援引诗
              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力劝其该种桐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
              ②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2. 古代诗歌阅读,下面是(明朝)谢榛的“诗论”,读后回答问题完成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四溟诗话》)
                   【注】:韦苏州是指韦应物,因做过苏州刺史,故名。“机杼”是诗文的谋篇布局和行文构思。
              (1)“诗论”言:“三诗同一机杼”,谢榛为什么说这三首诗在布局谋篇方面“同一机杼”(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2)《四溟诗话》中为什么说三首诗中,“司空为优”?
            • 3.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文章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C.振声激扬激扬:激动昂扬 
              D.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宣: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五经”指的是《诗》《书》《易》《中庸》《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C.“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D.“乞骸骨”指在封建社会,大臣因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太宗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方四岁,有书生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必能济世安民。
                  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大业中,炀帝从围中募兵赴援。太宗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虐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 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
                  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 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文静 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部署。计已定, 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许,已而许之。
              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 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金刚走介州,太宗追之,夜驰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 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皆来降。凯旋,太宗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 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高祖以谓太宗功高,乃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
                  黑闼既降,已而复反。高祖怒,命太子建成取山东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驱其小弱妇女 以实关中。太宗切谏,以为不可,遂已。七年七年,突厥寇边,太宗与遇于豳州,从百骑与其可汗语,乃盟而去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九年 六月,大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 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遣裴寂告。于。南。效。。
              (节选自《新唐书〃本纪第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B.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C.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D.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高祖”是李渊的庙号,“讳”后加“世民”是为太宗李世民 避尊者讳。
              B.“献俘”是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是向祖先禀明自己的战功,以光宗耀祖。“太庙”最早 是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宗庙。
              C.“高祖起太原”中的“起”表示李渊是从在太原出仕起家的,与“起于家”中的“起”表 达的意思一样。
              D.“告于南郊”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古代帝王在都城南郊的圆形高坛举行祭 天仪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极具军事才能和谋略,他指挥云定兴故布疑兵,让突厥不知虚实,以为援兵大至, 从而退走,解了炀帝之围。
              B.李世民有远大的志向,他料知隋朝要灭亡,早作准备,接纳和储备贤才如长孙顺德、刘弘 基等,特别是亲到狱中与刘文静图谋大事,更见至诚。
              C.李世民带兵连夜追击败走的宋金刚,没有粮食,士兵们挨饿,他两天不吃饭与士兵共度艰 难,由此可见他的带兵之术。
              D.李渊多次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原太子李建成担心被废,与李元吉谋划害死李世民,只是 还没有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
              ②突厥寇边,太宗与遇于豳州,从百骑与其可汗语,乃盟而去。
            • 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入京师 /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情 / 师道不传也久矣
              C、阉竖恐终为患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一人夜亡,告之
              D、衡乃诡对出 / 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2)下列各句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拘于时
              C、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为……才能感到惊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其才
              假舟楫者,非能(游水,用作动词)也
              B、衡少善(连缀)文,游于三辅
              涂有饿莩而不知(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C、举孝廉不行(不能够)
              璧有瑕,请指示(指给……看)王
              D、公车特(征召)拜郎中
              汉亦留之以相(抵押)
              (4)翻译下列句子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崔休,字惠盛,清河人。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
                  ②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③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
                  ④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广平王怀数引谈宴,世宗责其与诸王交游,免官。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以母老辞州,许之。复除吏部郎中,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刘通等一千人,上书颂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⑤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成取正焉。诸公成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选自《魏书•崔休传》)【注释】:①古代祭祀、宴飧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由是逐渐
              B.便以相托付
              C.清身率领
              D.广平王怀数谈宴延请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休以弟亡(《魏书•崔休传》)
              A.百揆之务,便以相委(《魏书•崔休传》)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以母老辞州(《魏书•崔休传》)
              D.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魏书•崔休传》)
              (3)第⑤段中,引用诸公的话有何作用?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佘人。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都,都不行目:以目示意
              B.野彘入厕卒:最终
              C.已亲而仕倍:通“背”,离开
              D.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谢罪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B.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C.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D.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称为“苍鹰”。“酷吏”一词在西汉时期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C. 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臣服,视他如上司。
              D.郅都执法不阿。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②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 /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是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 “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举行皇家宴会时,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①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绩。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绩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绩袭爵。
              【注】①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D.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B.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②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绩嗣。时以此多之。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畜蛊杀人,尚宽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宽尉出捕趣:催促
              B.尚宽发官帑所储其须副:帮助
              C.谭民易白金,会促,期:约定
              D.留于唐凡五年,民以祠像:形象
              (2)下列句子编为4组,全都直接体现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①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②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③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④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⑤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⑥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果断出击,将罪犯全部杀死。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到任后,提供药方,教人服用,并对养蛊的人彻底追查,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褒奖。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他。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受到了惩罚。
              (4)把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②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