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大和四年,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後,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後,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後,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太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①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②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 2.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弋谦,代州人。永乐九年进士。除监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仁宗在东宫,素知谦骨鲠。及嗣位,召为大理少卿。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政事多非洪武之旧。帝多采纳。既复言五事,词太激,帝乃不怿。尚书吕震、吴中等因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帝召杨士奇等言之,士奇对曰:“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帝乃不罪谦。然每见谦,词色甚厉。士奇从容言:“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遂免谦朝参,令专视司事。
                  未几,帝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尔语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遂令就榻前书敕引过曰:“朕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苟有不当,不加谴诃,群臣所共知也。间者,大理少卿弋谦所言,多非实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而自是以来,言者益少。……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谦朝参如故。”时中官采木四川,贪横。帝以谦清直,命往治之。擢谦副都御史,遂罢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布政戚逊以贪淫黜,命谦往代。王通弃交阯,谦亦论死。正统初,释为民。土木之变,谦布衣走阙下,荐通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众议以通副石亨,谦请专任通,事遂寝。廷臣以谦负重名,奏留之,亦不报。景泰二年复至京,疏荐通等,不纳。罢归,未几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B.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C.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D.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自明朝始,除极少数情况外,皇帝执政期间只用一个年号,如后文“洪武”为明太祖年号。
              B.中官,古代官职名,可泛指宫内、朝内之官,汉唐以后多特指宦官。宦官是专供君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C.交阯,也作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初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这里的“名区”指的正是交趾。
              D.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也借指京城。阙,意为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诣阙,可以指赴朝堂,也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弋谦的耿介在仁宗皇帝还在做太子时就被注意到了。等到被任命为大理少卿,弋谦的言谈能切中时弊,常常被皇帝采纳,但也招致一些朝中要员的诬陷弹劾。
              B.弋谦的直言也引起皇帝的不悦。虽有杨士奇从中斡旋,弋谦没有在吕震等人挑起的事端中获罪,却也从此被免除了上朝参拜的资格。
              C.弋谦的清廉正直使得皇帝信任。他被派往四川治理伐木徭役中出现的贪腐霸行,朝廷最终废除了伐木的徭役。
              D.弋谦对朝廷的忠心贯穿他的一生。虽然受王通影响曾被判处死刑,获释为民后弋谦仍极力向朝廷上疏推荐贤能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
              ②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面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宫(退而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②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则及祸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尽力。
              C.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设营驻守。
              D.诸将皆慑服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词“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B.“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食。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②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同“怜”,怜悯。
              B.不名节矜: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
              D.臣不犬马怖惧之情胜:尽
              (2)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武器”是    
              A.圣朝以孝治天下
              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报养刘之日短
              (3)下列能真正打动皇帝的是    
              A.刘日薄西山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D.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诗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称为“倚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②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
                  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称自己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如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自己的母亲为令堂。
              B.“小子”在古代为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C.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因此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华山之阳”为华山的南面。
              D.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②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
                  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至于成帝,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言:“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五日一朝,因坐东箱,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明不蝶黩,广其敬也。”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百年之柄:权力
              B.至于成帝,借外家假:宽容
              C.帝闻彪才,因召入见雅:向来
              D.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因:凭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指都城长安周围的地区,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B.号,即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太宗、康熙。
              C.茂才,原作秀才,是中国汉代与孝廉并为选拔官吏的科目,意即优秀人才。
              D.东宫,因位于古代汉族皇宫东部而得名,太子大多居住于此,又可借指太子。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B.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C.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D.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沉静庄重,熟悉古事。隗嚣向他询问当时天下是否再次兴起从横之事,班彪对国家制度、天下形势等进行分析,认为从横之事不会出现。
              B班彪智识卓绝,深受器重。他担任窦融从事时,参与奏章写作,奏章被皇帝赏识,他因此受到重用,被授予县令的官职,最后到了三公的高位。
              C.班彪才华横溢,擅长著述。针对《史记》缺漏不录及时人补录鄙俗的情况,采集前史遗事,附加一些异闻,作几十篇《史记》后传来斟酌前史。
              D.班彪热心时务,积极进言。他在玉况府任职时,面对东富和诸王国官吏没有配齐、师保皆缺等情况,援引旧制,直接向皇帝进言,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景宗传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     高 祖 数 宴 见 功 臣 共 道 故 旧 景 宗 醉 后 谬 忘 或 误 称 下 官 高 祖 故 纵 之 以 为 笑 乐
              (节选自《南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B. 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C. 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D. 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
              变为加官,无实权。
              B.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纪。
              C. 高祖,一指先祖称谓,二为皇帝庙号之一。文中“高祖”是指皇帝庙号。
              D. 古时候称四方异族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在“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
              文中的“蛮”就是指贼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陈显达却将景宗排到了后面,但他毫无怨言,后来仍挺身而出,保全陈显达父子性命。
              B. 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也不可胜数。
              C. 景宗并不推重公卿大夫,但他对韦睿却特别敬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皇上因此赞扬他。
              D. 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当禹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等到治水的事业完成,功业建立以后,给子孙万代带来了好处。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业开拓的大事,却可以跟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孔子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
                  魏攻中山,乐羊将。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主书举两箧以进。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一寸而亡矣。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於中主邪?
                  魏国攻打中山国,乐羊为将。乐羊攻下中山国以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文侯察觉了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文侯让乐将军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的。乐将军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啊。”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时候,议论的人对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无严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宾客之言,认为中山国不可取,那么,哪里用得着两箱书信呢?只需一寸长的书信就足以让乐羊失去功劳了。文侯是贤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君主呢?
                  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兴而对曰: “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勿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王无以应之。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 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於王曰: “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1)对下列句了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有田畴,而子产赋:征税
              B. 书尽攻中山之事也难:责难
              C. 史起而对曰兴:高兴
              D. 愿王之使他人之也遂:完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②愚与不忠,不可效也
              ③主书举两箧以进④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②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
              ③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4)作者感慨“夫开善岂易哉”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