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西学东渐与近代思潮的演进
              (1)、创立报刊是近代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报刊更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在近代历史中,下列报刊承载着传播西学新知的历史使命,写出A 与 C报刊的创立者以及创立B报刊的组织名称。

              A    C    B    
              (2)有学者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相继涨落。”
              问题:结合时代背景,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叙述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历程。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及原因。
            • 3.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犊……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2%37.7%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14.9%6.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简要分析其思想文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何启示。
            • 4. 中外思想成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议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通过契约把所有的权力都转交给了集体,在由这样的契约所建立的国家里,所有的人在政治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人民集体经常表达出来的意志成为“公意”,它构成主权,主权即公意的运用。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它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它是统一的,也不能被分割。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应该执行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监督。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任用和罢免他们。
              --卢梭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材料三  观察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3)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思想潮流?从图1到图4反映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进步潮流发展进程的特征。
            • 5.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 7.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监于二代(注:夏礼和商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梦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表
              人物言论核心主张共同点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粱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恶想上一切的黑暗。
              (2)表体现了中国近代部分有识之士的梦想。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表2相关内容。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述的观点。
            • 8.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材料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3)依据材料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
            • 9. 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儒术)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材料四  “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4)有人说材料四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提法,但有根可循。你怎么理解“有根可循”?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议。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材料四  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严复认为,洋务运动的缺点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五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四中康有为、严复对洋务派是如何评价的?
              (4)依据材料五归纳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何进步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