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B.古人在清明到郊外踏青的同时,往往还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踢球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的喜爱。
              C.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D.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 2.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 3.

              那年,旱獭很多,打谷场上的麦垛遭了殃,[甲]为了避免再受其害,我同两个舅舅、小姨去捉旱獭。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时,[乙]每当旱獭刚到洞口,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反反复复折腾半天,惹得舅舅们也是捧腹大笑!然后旱獭早已逃得不见踪影。响彻山谷的笑声,仿佛还在昨天,却又不是昨天。这个春节,小舅因为腰疾复发,没有回家过年,这些年,因为工作和身体原因,他已很少回家。那个顽皮的少年,曾因夜半时分顶棚中的老鼠打架睡不着觉,抱着家中的肥猫不三七二十一放进顶棚中,报纸终究承受不住肥猫的体重,肥猫重重地摔了下来,喵呜了几声,逃之夭夭,小舅站在地上开怀大笑。[丙]我寂寞的故乡,您是否也在怀念这难忘的时光?


              (选自《寂寞的故乡》,有删改)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 4.
              下列各句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工夫;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的一刹那之间了结。
              B.我既然感觉到危机四伏,——我还没有向我的脑筋商量一段序幕,脑筋就把全戏安排好了。
              C.他“咯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可是——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
              D.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 5.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 6.

              洞庭湖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湘江河口的横岭湖等四部分组成。然而一张张钢丝网割裂了完整的洞庭湖。【甲】这些钢丝网通常高四五米,每边长约二十公里。这些钢丝网不但网住了鱼虾,而且还导致了当地生态的退化和经济的萎缩。

              对此,不少渔民痛心疾首。【乙】他们连发三问:“这些围网是谁建的?”“谁来监管这些围网??”“围网何时拆除???”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湖南省启动了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开始全面清理非法网围。网退鱼进,长此以往,【丙】洞庭湖定当重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象。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C.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D.“就是____”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8.
                  小时候我住在北京的旧城墙下。假如那城墙还在,我就能指着它告诉你:“[甲]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克天津、破廊坊、直逼北京城下。当时城里朝野陷于权力斗争之中,偌大一个京城竟无人去守。[乙] 此时有位名不见经传的营官不等待命令,挺身而出,率健锐营‘霆字队’的区区百人,手持新式快枪,登上了左安门一带的城墙,把联军前锋阻于城下,前后有一个多时辰的 功夫。此人是一个英雄。”像这样的英雄,正史上从无记载,我是从 稗官野史上看到的。[丙] 有关北京的城墙,当年到过北京的联军军官写道:“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事。它绵延数十里,是一座人造的山脊。”对于一个知道历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也不会只活在现在。历史,它可 不只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和 折冲樽俎的外交谈判。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
              B.乙
              C.丙
            • 9.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B.我国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如《英雄儿女》(根据巴金《团圆》改编)、《红高梁》(根据莫言《红高粱家庭》改编)……等等。
              C.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D.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甲]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续。[乙]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丙]鸟、树和塔是如此地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1) 文段中的加横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屈不挠   
              B.琢磨   
              C.延续   
              D.顶礼膜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