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 心浮气躁,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 清芬可挹。【乙】 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然而,【丙】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提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 2.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体恤农民的心理感受,为他们保留一处精神田园,让农民心有所依,情有所寄。

              B.据说当时外面的人想寄信给当地人,会先到油漆店查询色彩名称,然后在信上写明:南非开普敦波卡普马来区阳光橙色主人收,即可。

              C.他们没有时间考虑将来有了孩子怎么办?长期租房和没有北京户口的艰难现实,让北漂族真切地体会到了究竟什么才是“累”。

              D.俞天任,旅日工程师,网名“冰冷雨天”。他的最新作品《谁在统治着日本》,对日本高级公务员制度的由来,发展以及利弊做了详细的介绍。
            • 4.
              [甲] 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 潜移默化 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 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 如果这样的做法 大行其道 ,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 谋取 名利的工具。[丙] 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 5.

              下面的征稿启事存在语病,在格式、标点符号及语句表达方面均存在错误,请将其找出并加以修改。

              征稿启事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阅读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要求:征文内容围绕主题,文体不限;用300字稿纸抄写,不超过1000字以内;请将稿件于6月30日前送至我校文学社编辑部。欢迎同学们积极投稿。

              2018年5月2日

            •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种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B.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C.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后者)”,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
              D.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
            • 7.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的。这种“动象’’, 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 琢磨。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 况且动是生命之表示,精神之作用。[甲] 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无不在 精神 " 中,无不在 生命 ’’ 中。[乙]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 " ?怎样才能表现 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的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 姗姗而去。[丙] 罗丹说: 你们问我雕刻怎样才能表现 动象 ?其实秘密很简单。 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 8.

                [甲]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乙]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变幻莫测,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丙]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1) 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匮乏   
              B.不免    
              C.变幻莫测   
              D.考察
            • 9.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就看怎么样对待困难,是退避三舍呢,还是迎难而上?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他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 10.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B.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系列小说:《哈里·波特与密室》和《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C.意大利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小,其经济总体上是加工开放型,外贸依存度多年来一直在55%(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以上。
              D.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还是对晋武帝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