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2.

              下列文言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是谁之过与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大王来何操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 3.

              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君何以知燕王            子卿尚复谁为乎

              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见犯乃死,重负国        而君幸于赵王

              D.会于西河外渑池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4.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2)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 邻            陪:增加 
              B.朝 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 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 5.

              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德之不休,学之不讲

              A.贤哉回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见义不为,无勇也
              D.其斯之谓与
            • 6.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使毕使于前
            • 7.

              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大王来何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8.

              井陉之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画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2) 

              下列句子中加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4)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画线虚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还报,大喜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④吾还也

              (5)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6)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 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B.樵苏后                           :烧火做饭
              C.张耳 弃鼓旗                  详:通“佯”,假装
              D.赵开 击之                     壁:营垒
            • 9.

              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不拘于时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非汉所望也

              A.①⑤⑧/②/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C.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D.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 10.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燕王拜送书于庭    ③具告以事
              B.①群臣侍殿上者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大王来何操         ③沛公安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