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是寡人之过也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2.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

              子路拱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不行,已知之矣!”

              (1) 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子路拱立 ②欲洁其身,乱大伦 ③长幼节,不可废也 ④道不行,已知之矣

              (3)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而不辍   

              A.以杖 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 也  义:正义。

            • 3.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2) 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3) 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欲人之无 也难矣 惑:疑难问题
              B.其 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君子 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D.位卑则足羞,官 则近谀 盛:盛大


            • 4.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也,则耻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诵读时停顿(用“/”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各句中,加画线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3) 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4) 下列各句中,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______
              (6)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5.

              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毋从俱死也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⑧而今安在哉 

              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C.①⑨/②⑥/④⑧/⑦⑩/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也,则耻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诵读时停顿(用“/”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3) 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4) 下列各句中,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______
              (6)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7.

              邓艾传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 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不可之有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而进                 
              B.缒而出
              C.进兵 略地               
              D.晋 函陵
            • 8.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 9.

              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不然,籍何以知此 ⑧此亡秦之续耳 ⑨大王来何操 ⑩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⑪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⑫得复见将军于此

              A.①④⑧  
              B.②⑦⑨     
              C.③④⑩⑪  
              D.③⑤⑥⑫
            • 10.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苏洵)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 也(规律)       ② 赂秦耶(全都) 
                 ③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 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 (灭亡)       ⑥ 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对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