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部落时代的来临
              梁文道
                   ①互联网刚开始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幻想它就是传说中的“公共领域”:没有限制出入的门槛,没有权威的中央管理,没有身份背景的差异,所有资讯自由交换,所有人理性对话。可是,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原来也只是个过分乐观的期望。
                   ②我是NBA湖人队的球迷,从前要在媒体上寻找湖人的消息,我必须很有耐心地看完整节新闻才偶尔听到一两则它的赛况,或买一份报纸翻过国际版财经版才找得到它的动向。但现在,我可以直接进入湖人的官方网页或它的球迷园地,甚至完全略过其他NBA球队的讯息。假如我是个不理世事的球迷,我也许不会知道奥巴马,也不知道楼市暴涨的影响;但我却十分清楚一名湖人球员的状态,乃至于他所穿内裤的牌子。
                  ③互联网是无尽的资讯宝藏,让我们各自发掘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却不一定会使大家更加了解彼此。相反,有时它会阻断我们彼此的沟通,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所有人都一定要知道的常识,也没有什么保证能够打开陌生人话匣子的话题了。要是互联网取代了由一点发放讯息至多点的大众传媒,我们或许会很自由,也会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可是我们也很有可能丧失掉所谓的“公共”。
                  ④再看“网友”这种群体,它和“网民”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个“友”字。一个本质上开放的网络论坛是很理想的,任何人只要上网登入,或浏览或发言,他们就变成了网民,表达不同的关注,展示不同的思路。可是这又会渐渐自发形成一群“网友”的俱乐部。
                  ⑤在这个俱乐部里,一开始,大家只是不赞成某个观点,然后有人开始宣称“鄙视”持有某种观点的个人,再来就有人用上了粗话,最后则出现了追杀通缉令。匿名的条件一方面保障了大家,同时也加剧了这种话越说越极端,你激进我比你还激进的倾向。多年来,我们目睹无数这样的历程,看见一个论坛怎样从国事讨论变成了征服世界的幻想乐园,另一个论坛又怎样从标榜理性变成了要把所有愤青都丢到海里喂鱼的小圈子。和任何封闭的团体一样,所有极端的声音都会牵制整体的走向,逐渐把温和变成必须排除的异端。
                  ⑥终于,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教派,每一个教派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团队里找到了归属,天天反刍同类人的意见,日日巩固原有的主张。最后,我们都成了不同俱乐部的“网友”,看不见“公共”的存在,却肯定各自真理的终极,和部落没什么两样。 
              (选自《常识》,有删改)
              (1)第二段中,作者举自己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湖人球员信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网民”和“网友”的区别。
              (3)如何理解末段画横线的句子。
            • 2. 材料概括分析题
                  在中国,向来文人地位很高,但是高的都是死后,在生前并不高到怎样。我们有句老话,叫做“词穷而后工”,好像不穷不能做文人。所以文人向来是偃蹇不遂的。偶尔生活较安适,也是一桩罪过。 但我反对这文人应穷的遗说。颜渊在陋巷固然不改其乐,然而颜渊居富第也未必便成坏蛋。文人穷了,在他人看来很美,死后读其传略,缠绵凄恻,很有诗意,但若身临其境,却不甚妙,这犹如我不主张红颜薄命,与其红颜而薄命,不如厚福而不红颜。且丈人穷了,每好卖弄其穷,一如其穷已极,故其文亦已工,接着来的就是一些什么浪漫派、怨天派。
                  我们想起文人,总是一副穷形极像。文人多半是书呆,不治生产,不通世故,尤不肯屈身事仇,卖友求荣,所以偃蹇是丈人自招的。文人不大安分守己,每每是非辩得太明,泾渭分得太清。人生在世,应当马马虎虎,糊糊涂涂,才会腾达,才有福气。黛玉最大的罪过,就是她太聪明。所以红颜每多薄命,文人亦多薄命。再说,丈人好相轻。一个文人出一本书,便有另一文人处心积虑来指摘。于是白话派骂文言派,大家争营对垒,互相臭骂,叫武人见了开心。所以我向来不劝人做文人。
                  既做文人,就要有点胆量,所言是真知灼见之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袁中郎说得好:“物之传者必以质,丈之不传,非不工也。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这样就 同时可以做文人,也可以做人
              (节选自林语堂《做文与做人》,有删改)(1)作者反对“文人应穷的遗说”的理由是什么?
              (2)文人“总是一副穷形极像”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同时可以做文人,也可以做人”?
            • 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据当地报纸报导:浙江省W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幼儿园均在圣诞节前收到市教育局的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
                    《人民日报》微博:湖南多名大学生身穿传统中国服饰,手举“抵制圣诞”“中国不过外国节”的牌子举行抵制圣诞节的街头抗议活动。
              (1)用一句话综合概括这两则新闻胡主要内容(15字以内)
              (2)如果你是W市教育局领导或湖南大学生抗议活动的组织者,面对媒体采访为什么这样做时,你会如何回答?请选择其中一个身份作答。
            •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前,世界形势发展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从严峻的一面看,我们也有责任学好母语。全球一体化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今天社会生活的冲突更多的是文化冲突。全世界13个顶级网站中,有10个在美国,85%的信息是用英语发布的。这将会控制全世界的信息渠道,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生存体验,决定了他们无法放弃自己的民族感情,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依据。同时,真正的全球化不仅不排斥多元文化,而且恰恰是多元文化的整合。每一种文化只有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对人类文化有所贡献,才能赢得尊敬,才有资格谈多元。因而,任何民族只要想存在,就应该有自己的语言。都德在《最后一课》里说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是消灭它人语言。  (节选自《母语:民族精神文化的家园》)
              (1)作者为什么说“我们也有责任学好母语”?
              (2)结合文段,说说引用都德《最后一课》这句话的作用。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似乎一夜之间,80后集体变“老”了。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是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你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的一连串数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但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1)文中80后集体变“老”表现在哪两方面?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这句话?
              (3)结合文本,谈谈作为处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怎么做?
            • 6. 尽管汪国真先生被评论界批评为浅薄,认为他的诗歌港台化、《读者》味,是一种精神幻觉,避开了对于残酷现实的正视,但青少年不看文学评论,就认同汪国真。汪国真诗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抒写,充满了阳光和温暖,这对当代的高中生,以及大一、大二的学生是有意义的。他的诗歌里有俯拾皆是的警句名言,比如“要嫁就嫁给成功,要输就输给追求”、“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对青春少年来说,有一种很给力的鼓舞。。
                  高中生面临高考,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那种赞美友情的美好就显得特别温暖,而这样的赞美当下很少。批评家注意到了汪国真诗作的受欢迎程度,但他们认为这是汪诗迎合了大众文化扁平化、快餐化的即时消费心理,让读者本已懒惰的心理更加懒惰。我们的文学需要批评家,有真知灼见的尤其珍贵,但批评要有底线。汪国真的诗作,是在朦胧诗之后,是对朦胧诗的反驳。它畅达,通晓,明白,一点儿也不晦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符合当下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如果注意到与汪国真成名同期的琼瑶热、席慕蓉热以及梁凤仪热, 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从个人好恶、价值观念出发,让批评横扫一切,而要从社会背景出发,思考利弊,否则儿童式的直觉并不代表真,而是幼稚。有人说中国社会里,诗歌逐步被边缘化,但实际上中国诗歌一直在现场,只是你看不上这样的现场罢了。
              (选自王久辛《汪国真作品代表了中国诗歌的底线》,有删改)
              (1)文中青少年认同的汪国真诗作有哪些特征?
              (2)批评家批评汪诗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期待什么样的批评家?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1)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回答。
              (2)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 8.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日前进行一项家教调查,讨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的问题。结果为:46%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承担”,11.4%的人选择了其他,仅有3%的人表示是父亲。
              材料二: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家教中存在不少问题,尤以父教缺失为最。其原因大致有几种: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观念形成的问题;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材料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比较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应该把进化和退化的因素都考虑到。比如,不能说当代作家语言比现代作家规范,当代文学就超过了现代文学,所谓“规范”往往是语言“萎缩”的另一种说法。又比如,许多人认为当代作家叙事艺术已超过现代作家,但文学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叙事艺术--能否说余华的“详笔”就超过了鲁迅的“省笔”呢?再比如,文学造诣在质不在量,能否因为当代作家的作品更多,就说当代作家的成就超过现代作家呢?现代作家趋向于青年心态,充满积极创造、勇敢反叛的冲动,经过大风大浪历练仍然不失其赤子之心;当代文学诚然多为中年人含蓄曲折的表达,但这中年是没有读过多少古今中外典籍、经过大风大浪历练之后往往失去赤子之心的俗世之气较重的中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现代作家写不出当代文学,当代作家也写不出现代文学,现、当代作家根据各自的时代条件努力写出真实呈现各自时代的文化个性的文学,达到自身能力允许达到的境界。理解两种文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才能有比较。
              (1)结合材料,说说和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王国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文中具体包含哪几层意思?
              (3)结合材料,说说在比较不同时代的文学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10.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②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1)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相当糟糕的态度”?作者也这样认为吗?作者的态度如何?
              (2)上面节选文段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请举两例进行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