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
              (2)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
              (3)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
            • 2.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我们在地上种植一粒玫瑰种子时,会注意到它很小,但我们不会批评它“无根无茎”。我们会把它当作为一粒种子,按一粒种子的所需给它浇水施肥。当它刚破土而出时,我们不会责备它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而且,当花蕾刚出现时,我们也不会批评它不盛放。我们会惊讶地看着这个过程发生,在其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它所需的照料。这株玫瑰,从一粒种子到凋谢,始终是一株玫瑰。看起来,它总是在变化的过程中。然而,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在哪个时刻,它都是完美真实的。
              你从这一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60字内)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万历到明末的晚明时期,是明代小品文发展之全盛期,虽说先秦诸子及唐宋古文中一些精彩的短篇确实都是一些“小品”文章,但与晚明小品文却有本质的不同。上述文章尽管短小精悍,叙述描写上也不乏艺术性,但其写作之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其价值也在于寓教于乐。明初与中叶的小品文仍具有这样的特点,到了晚明,小品文有了特殊的目的:自娱和娱人,历代不被正统文学看中的小品文在晚明具有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娱乐性。
                  叶圣陶把小品文看成是与教科书、讲义体式的说理文不同的一种生动、有趣、能与读者达到情感与理智交流的“艺术性”文体。他认为:“教科书、讲义体文章无非人生经验的公式化、化石化”,“讲义跟教科书无论讲的什么,总使人有一种毫不亲切的感觉,仿佛是生活以外的事情,让人感觉厌倦。”因而,精粹的小品文是一个极端,好比最深色;讲义体中间的尤其坏的是另一个极端,好比最淡色。在这两极端之间的就只有程度的差异,越接近小品文的越是文学,越远于小品文的越不是文学。林语堂曾说:大体上,小品文闲适,下笔随意,常常夹入遐想及琐碎常谈,没有“雷池”限制,可以达到自由无限的想象空间。
              (1)先秦诸子及唐宋古文中的“小品”文章与晚明小品文有哪些异同?
              (2)如何理解“教科书、讲义体文章无非人生经验的公式化、化石化”这句话?
              (3)结合材料,说说为什么“越接近小品文的越是文学”?
            • 4.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改革是社会的热点,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延迟退休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故制定政策时需细细考量、慎重决定,要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找到最大公约数,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人的寿命有限,延迟退休就是让我们多交晚领,说到底还是个人吃亏。”这样的质疑表明,如果养老保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缺位,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不会太高。“工作本就难找,延迟退休意味着,岗位更少,年轻人工作更难寻。”这样的担忧提示我们: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培育适合中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同时,彻底打破“铁饭碗”,推行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同意延长退休年龄的,恐怕都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吧!”这种猜想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的焦虑,对“谁会受益”的担心。因此,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才有可能保证民生政策赢得民心。显然,今天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复杂多样,矛盾交织交错,要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可行,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充分吸收民意必不可少。从公众的担忧处发现问题,在化解担忧中完善机制,应当是攻坚期决策的理性的选择。
              (1)文中“找到最大的公约数”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2)怎样才能顺利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作家蔡康永说话幽默风趣、充满理性。一次,和朋友谈到“才华”时,蔡康永脱口而出:“才华这种东西,和冰箱里冷冻的肉很像,再怎么上等的肉,冷冻太久了不用,也就酸臭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才华,就跟知道自己冰箱里有冷冻的肉一样,不是什么值得傲慢的事情,把那个才华拿来做成些什么,胜过存一堆酸臭的肉,塞爆了冰箱,最后连冰箱都弄坏。”大家纷纷表示认可。
                  ①蔡康永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才华论”通俗地表现了出来?②蔡康永的“才华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答。(不得超过5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 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几类来进行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前几年,韩剧在我国掀起全民收视狂潮,在韩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韩国人,使韩国成为崇尚礼仪、遵守道德的国家之一,且这种思想已融入韩国民众血脉,在调节社会与家庭和睦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而韩剧中所表现的重视亲情、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等道德观念也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人爱看韩剧在于享受它所表现的那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与相似的文化背景。虽然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无处不受到西方文化侵入,但儒家传统文化却依旧在他们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另外,韩剧剧集长、战线长,不会影响忙碌的人们偶尔几天错过收看而导致的剧情中断,或许如此慢的剧情才真正是生活的正常节奏,让观众放下身心,细细体味家长里短。这种收看方式更体现出电视剧的伴随性和随意性,更符合当下“慢生活”的理念。
                  韩剧通过舞台向全世界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决定其必将席卷整个亚洲市场。从韩剧的热播,中国影视业制作者应该看到差距和危机。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认为:“我们进口韩剧相当于使用者向发明者收取版权费。”
              (1)韩剧在我国掀起全民收视狂潮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我们进口韩剧相当于使用者向发明者收取版权费”这句话?
              (3)你认为中国影视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 8.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不超过10字。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然自刘向、扬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乱君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刘知几•史通》
              (1)请简要分析史家“实录精神”的内涵。
              (2)有人说“实录精神”是“春秋笔法”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请简要概括两者的内在关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