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师
                                                  凌鼎年
                  在娄城餐饮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饭店开张的,你不请市里的头儿脑儿可以,不请场面上露脸的那些款爷富婆可以,但假如你不请戚梦萧光临,不请他说几句好听的,那我敢打赌,你这饭店的生意必好不到哪儿去.
                  为何?难道说这戚梦萧比市长还市长,比书记还书记?
                  嗨,你还真的说对了一半,戚梦萧在餐饮界的知名度牛着呢,外号“美食家”.据说其祖父是清朝皇宫里的御厨,其父亲曾是上海国际饭店特聘掌厨,他本人呢,虽不是啥名厨,却整理出版过一本《娄城历代名菜谱》,还被《美食家》杂志特聘为刊物顾问.连省电视台摄像人员也专程到娄城为他拍摄《娄城美食家》的专题片.
                  由于他有如此知名度,娄城的那些老饕们自然十分注意他的动向,如果他不肯捧场的饭店,他们自然也就极少光临.如果戚梦萧在哪个饭桌上哪个场合说了某某厨师或某某菜味道不错,那必有不少人会慕名去尝一尝.影响最大的一招是戚梦萧闲来无事时还会写篇把千字文,或介绍一道传统名菜,或介绍一道特色名点,文中间或还会批评、表扬一两家饭店或起色了或滑坡了.这就使得戚梦萧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娄城的餐饮界.因此,宾馆、饭店、酒家的老板谁不巴结他,只要他一到,“戚老,戚老”“老法师”“美食家”之称呼就不绝于耳,必上最好的菜、最靓的汤,让他品评,请他指点,唯恐怠慢了他,得罪了他.
                  却偏偏有不识相、不领行情的.这不,刚开张的大学士街的王记药膳菜馆,竟没有请戚梦萧.
                  据知内情人透露,开张前有人提议不请谁都可以,戚梦萧是非请不可的,谁知菜馆的总经理王一脉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对戚梦萧不屑一顾.
                  王记药膳菜馆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菜馆吸引顾客的绝招何在,就去采访了王一脉.
                  王一脉告知记者,四百多年前李时珍来娄城拜访其先祖王世贞时,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这本《本草纲目》在王世贞处一放就放了10年,直到1590年王世贞临死前才看完了全书,写出了序言.其中有一个细节外人不知,王世贞请人抄录了其中的药膳部分,共有400多个食疗医方呢,这个食疗医方成了他们王家的传家宝.现在传到了他手里,他正是根据这些食疗医方才开这爿药膳菜馆的--哇,来头还不小呢,老记者们一个个顿时来了兴趣,要请王总经理详谈一下有关药膳的知识.
                  谁知这一问问到了王一脉的脉上,他侃侃而谈起来,什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什么“肺宜辛,心宜甘,脾宜苦,肝宜酸,肾宜咸”;什么“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一套一套的,听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们也一愣一愣的.王一脉趁热打铁,邀请老记者们吃一顿便饭,尝一尝他的手艺,免得被人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老记者们已被他说得口水都要滴出来了,都说:“你不请我们吃,我们也不走了.”
                  王一脉叫手下端来了玉米须炖龟、姜汁拌海螺、泥鳅钻豆腐、百合鲤鱼、天冬炖鸡、陈皮扒鸭掌、杜仲腰花、荸荠狮子头、枸杞汁熏麻雀,素菜类有琥珀莲子、冬菇萝卜球、口蘑椒油小白菜、酿煎青椒、韭菜炒胡桃、葵花豆腐,还有竹荪芙蓉汤与茯苓烙饼小点心,最后上了芡实粉粥与山药粥各一盆.
                  吃得老记者们一个个都说:“味道好极了!”
                  王一脉在边上介绍如何选料、用料、配料,如何掌握刀法、器具、火候,如何做到形、色、香、味俱全,还一口气说了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离,不韧不糜,不老不嫩,不坚不滑,不燥不寒,不涩不腻,不咸不淡,不艳不暗,不大不小”,听得老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其中一个专跑饮食线的老记者由衷地说道:“你王总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算是开了眼界,享了口福,饱了耳福.”
                  第二天,市报上一篇《访药膳大师王一脉》的专访登了将近半版,还配发了照片.
                  电视台则播放了一则《别具一格的药膳菜》;电台则播了《真正的美食家王一脉访谈录》;网站则把陈皮野兔肉、田七鸡杂炖鲫鱼、东坡童子甲鱼、绿豆汤西瓜盅、蟹黄鱼翅、当归构杞鸡、壮阳乌龟汤等多盆菜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这股宣传势头使得王记药膳菜馆一时名声大噪,食客盈门.
                  戚梦萧原本以为王记药膳菜馆早晚会请他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他有点儿坐不住了.他是个吃遍娄城皆上宾的美食家,现在如此美食品尝不到,他浑身难受.从另一方面讲,他也实在想去实地看一看、品一品,到底是名大于实呢,还是实大于名,可他又实在不好意思自己跑上门去吃.总算有人看出了道道,请了戚梦萧去品尝药膳菜.
                  戚梦萧去之前,特地翻了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明代汪颖的《食物本草》等,以防到时出洋相.
                  无论怎么说,戚梦萧乃老吃客了,嘴早吃得极刁极刁,但当他品尝了百花色肚、香酥飞龙、柳蒸羊羔、蝴蝶海参、卤猴头菌、燕窝人参羹等药膳菜后,一语不发.席散后,他突然大喊道:“你们把老板叫出来!”
                  请客者蓦然一惊,怕戚梦萧说出些不得体的话来,忙说:“戚老,你今天喝多了,走吧,走吧.”
                  哪能想到戚梦萧坚持不肯走,非要见王一脉不可.
                  王一脉见是戚梦萧,忙说:“失敬失敬!”
                  戚梦萧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说:“虚头话不说了,拿笔墨来!”
                  笔墨拿上来后,戚梦萧略一凝神,提笔写下了“良厨犹如良医,诚药膳大师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省电视台专门赶到娄城为戚梦萧拍摄《娄城美食家》专题片,从而使他在娄城餐饮界享有盛名,以至于很多饕客都看他的动向选择饭店.
              B.戚梦萧经常闲来无事写关于美食的文章,还会在文中对某个饭店的饭菜质量做点评,他就是这样左右娄城餐饮界的发展的.
              C.王记药膳菜馆开张之所以不请戚梦萧,除了王一脉对自己药膳菜品本身的自信之外,最重要的是这种营销手段能够吸引食客.
              D.没有主动来王记药膳菜馆,但是在享用了菜品之后,戚梦萧还是
              非常肯定王记药膳菜馆的,给其题词就是证明.
              C.“大师”这一标题除了表达对戚梦萧作为美食家地位的肯定之外,还对他客观公正的胸怀予以赞扬.
              (2)小说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戚梦萧作为美食家的形象的?
              (3)小说中采访王一脉的记者多次被点出是“老记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小说的标题是“大师”,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对“大师”这一称呼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情格外舒畅.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小学到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
                 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
              “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叉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
              “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红豆》2015年第1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葛把家里仅有的一盒月饼寄给了女儿,而且后悔自己没有早一天把月饼寄出去,这表明了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
              B.主任过去看不起老葛,现在却热情地请老葛喝酒,向老葛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这表明他受社会风气影响,有逢场作戏的成分.
              C.主任敬酒,老葛惶恐地站起来,想一口气喝完酒,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这表明老葛因女儿考上大学摆脱了自卑的一面.
              D.主任的儿子连三本都没有考上,并且不听劝告拒绝复读,去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表明他有主见,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
              E.老葛觉得在做父亲方面他应该向主任学习,与打电话的情节相照应,暗示了老葛心态的变化,表现作者对当下教育的思考.
              (2)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葛三次接电话的反应都不同,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当前教育的反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 5.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①    
               ②    
               ③    
              (2)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作分析.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语文新高考博客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语文新高考博客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答: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 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
              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    
              似乎②:    
              似乎③:    
              (3)联系全文,在“□□□□”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4)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5)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 9.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题.
                                                     想     像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着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1)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答: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答:    
              (3)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答:    
              (4)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答: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