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进行新闻概括及新闻短评。
                  某寄宿学校管理严格,学生一周只有周末能见上父母。为了多接触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有些母亲放下原先苦心经营的事业,应聘该校既辛苦待遇又不高的“宿管员”职位。学校出于公平考虑,有意将她们与自己的孩子错位,她们必须将所有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学生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孩子,“只能在食堂里、操场上远远看到自己的孩子”。“陪读”成了一种心理安慰。但妈妈们仍觉得能与孩子同处校园而安心幸福。
               ①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②你如何看待母亲们的选择?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不超过30字的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表达通顺,反对或赞成的理由充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奇12年,羽坛“超级丹”
              格林
                  2012年8月5日,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决赛中,林丹与李宗伟上演了完美无缺的对决大片,让世界观众过足了顶级欣赏之瘾。最终,林丹耗时79分钟2:1逆转击败李宗伟,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金牌,成为奥林匹克史上羽毛球男子单打卫冕第一人。
                  “林丹的霸气从小就有。”林丹母亲接受采访时说,“林丹不服输,比较好强”。不服输、要强的性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后来的林丹,也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危机。
                  2000年,林丹这一批年龄段的球员开始接受国家队的选拔。然而,第一批选拔名单里没有他。后来,林丹被单独通知进入国家队,两个月后,亚洲青年锦标赛在日本开打,林丹拿下了男团、男单两项冠军,在国家队逐步站稳了脚跟。
                  从少年体校到国家队,林丹顶着“N0.1”的光环走来,直到2002年。当时,国际羽联在每局7分制和15分制上摇摆不定,林丹一时调整不过来,接连输球,且都是首轮出局,“林一轮”的外号不胫而走。那大半年,国家队教练不再让林丹参加任何比赛,而这接连几次的挫败也惊醒了少年成名的林丹,他意识到不能仅仅拿着天赋做武器,他开始对自己“下狠手”,除了苦练,还是苦练。
                  天道酬勤,林丹开始爆发,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狂揽5个冠军。2004年的全英公开赛,林丹更是将丹麦名将皮特•盖德拉下了马,夺得男单桂冠的同时,也从对手那里获得了“超级丹”的称号。
                  战胜盖德让林丹的自信心再度爆棚,出征雅典奥运前,林丹目标直指冠军。他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但是,雅典奥运却给林丹上了一课。
                  雅典奥运会,林丹的首轮对手是印尼选手苏西洛。“因为担心这担心那,上场后感觉自己怎么也释放不出来。相反,我的对手的状态特别棒。”林丹最终以12比15、10比15败下阵来。
                  经历了“一轮游”的打击,林丹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回到北京,林丹细细咀嚼总教练李永波的话,仔细分析自己的失利原因。他明白了自己被淘汰其实不是什么大冷门,外界把他捧得太高了,他还不是“超级丹”。“雅典奥运会的失败教会我用平静心态看待比赛和人生。”
                  林丹平静了。于是,我们看到,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当鲍春来在拉锯战中回球落网,林丹兴奋地将球拍抛向空中,继而双手握拳举向空中、跪地、仰天长啸。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潮中,他右手举起向四面看台献上标准的军礼--“超级丹”回来了!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霸气到有些嚣张的愣小子了。
                  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赛前,林丹很从容,“我记得当天下午临出发前,我把音响声音开到很大,跟着音响一起唱。记得有周杰伦Live版的《听妈妈的话》,演唱会上那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声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
                  整个看台被红色淹没,那种狂热好像随时都要把屋顶掀翻。第二局打到20比8,林丹拿到冠军点,“我提醒自己要冷静下来,拿下这最后一分。深呼吸,屏息凝神,我能听到球拍击球时发出的‘刷刷’声,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致命。”看回放录像的时候,林丹自己也承认:“我很少看到自己如此专注。”
                  林丹拿下了奥运会的男单冠军。这只是开始。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再次击败李宗伟夺冠。他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
                  2011年、2012年,超级丹依然不可撼动。到今天,林丹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
                  然而,林丹没有陶醉于冠军这个美词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其实我真的不是看中某一个冠军,我看中的是我12年的职业生涯,我给中国羽毛球能带来什么,给羽毛球这项运动带来什么,或者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个比金牌意义更大。”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8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在这篇新闻通讯的开篇,作者不惜用“完美无缺”“顶级”等溢美之词来盛赞伦敦奥运会林丹与李宗伟羽毛球单打决赛的精彩。
              B.知子莫如母,引用林丹母亲对其不服输性格的介绍,为后面写他夺冠的霸气做了铺垫,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C.出征雅典奥运前,林丹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说明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但最终输在自己的患得患失上。
              D.写北京奥运会狂热的场面,是为了衬托当晚比赛的惊心动魄,表现观众对林丹的喜爱和支持。
              E.林丹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而且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被队友誉为“超级丹”。
              (2)作者怎样写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林丹夺冠后的一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结合文本,探究羽坛“超级丹”的成长的条件以及给我们的启示。(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最近,网上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清华大学毕业生张晓勇在南下广州打拼数年之后,感觉“一事无成”,加上父亲卧病在床需要照顾,5年前在芙蓉区火星街道兴和社区成为一名保安。人们对于他的选择或肯定,或质疑。某校高二年级就“清华大学毕业生当保安应不应该”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下面是正方一辩的辩词,阅读后,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清华大学毕业生张晓勇当保安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每个人的选择是个人价值观支配下的一个自由选择,所以本不应该成为新闻。其次,家中父亲病重在床,需要照顾,为方便护理父亲,他才回到长沙当起保安。再次,张晓勇实实在在地当好了保安,小区居民认为他是称职的小区“保姆”。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保安这个岗位虽然平凡,却一样能够成就不凡的人生。
              (1)这一辩词意欲从三个方面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找出不能支撑观点的一处,并加以修改。
              (2)这一辩词支撑观点的某一理由显得单薄而无感染力,请你运用必要的表达技巧,进行补充论述,以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回 不 去 的 故 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
                  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
                  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记者:如何保持自性?
                  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
                  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
                  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
                  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你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
              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
                  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
                  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
              (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
            • 5. 新华网南京2月7日电(记者 王伟)新华网江苏频道记者从无锡市滨湖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获悉,2014年2月7日中午,无锡市滨湖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收到了张艺谋、陈婷夫妇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全额缴纳的计划外生育罚款及社会抚养费748万余元。
                  陈婷、张艺谋按照2014年1月9日收到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的要求,在30日内通过银行转账方式一次性向滨湖区计生局缴清了被征收的计划外生育费及社会抚养费。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无锡市滨湖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上述款项已上缴国库。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
              (2)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不少于200字。
            • 6.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并按要求完成题目。
              下面是一段介绍青岛的材料,请根据其主要内容,写出青岛入选“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理由,不超过40字。
                  美丽的海湾,漫长的海岸线、木栈道,碧蓝的大海,还有清新的空气,整洁的街道,这一切,让人不得不爱上青岛。青岛是一座特别包容的城市,市民有爱心又充满人文关怀。青岛是一座不缺乏节日味道的城市,市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狂欢之中更多地是人们生活的充实。青岛人特别热情,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青岛市民王爱珍这样说:“我们时刻被幸福包围着,因为生活在青岛,我们什么都不缺。日常用的油盐酱醋青岛有好几个著名品牌,穿的更有即发、红领,喝的有青啤,用的有海尔、海信,更有吃不完的青岛海鲜,你说我们能不幸福吗?”
            • 7. 根据下面的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新社上海6月9日电  高考英语开考后,上海一考生迟到2分钟,被拒之门外。
                  据报道,6月8日下午2:45刚过,一名考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急匆匆赶到华东模范中学考场。由于比规定入场时间晚了2分钟,所以工作人员拒绝了考生进入考场。据称,考生是因为自行车坏了,所以才迟到。在考点门前,心急如焚的母亲情急之下下跪央求工作人员通融,但是未能获许。最终考生未能参加考试。
                  高考落幕,这场因迟到引发的“下跪求情风波”并未结束。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材料二
              莫言作品受热捧
                  多地书店被抢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民众便将兴奋自豪之情迅速转化为购书热潮。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实体书店均一书难求,在太原也出现了抢购风潮。记者在山西省图书大厦看到,这里摆放莫言作品的货架已经被抢购一空。文学专区的工作人员张玲告诉记者,12日上午,书店内库存的几十本莫言作品就已售罄,这两天不断有读者前来购买,预订量已达近百本。在太原工作的贾永生正在书架前翻阅一本小说。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没有看过莫言的书,对莫言也不甚了解,听到莫言获奖的消息后就想买本他的书看看。由于书店已经断货,贾永生只能选择预订。不仅是在实体书店,网络上也掀起了空前的“莫言热”。记者登录国内几大电商网站看到,不少网站均推出了莫言专题,但大部分书都处于缺货状态。在当当网新书热卖榜上,莫言的新版《丰乳肥臀》位列第一。
              (2)就以上新闻报道的现象,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短评,谈谈你的看法。
            • 9.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别了,不列颠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选自《百年经典新闻》)(1)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
              (3)这篇新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新闻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等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我做高富帅,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我做白富美,白在品行,富在内涵,美在心灵”,挂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丹青学园的这两条横幅走红微博。
                  丹青学园的横幅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校园话题。去年梅雨季节,天天下雨,很多学生心情压抑。学园挂起了“没有过不去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晴天”的横幅,在浙大校园论坛CC98上得到好评。还有去年浙大开学,“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华,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这两条横幅,就曾引发微博网友疯狂转发,大多数人觉得横幅清新文艺有内涵。
              (1)用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就第一段中两幅横幅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