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李白擅长写乐府体裁,是因为乐府格律较严,也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 2.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写出作者陶醉于仙境般的景色,无须分色,不必辨名。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以景结情。
              E.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首尾两联淋漓尽致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清新,质朴无华。
            •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各地的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因此,它是诗经当中的精华部分。
              B.《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与控诉。所以,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由西汉刘向编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D.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楚辞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 4.

              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明威(1899--1961 年),美国小说家,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
              B.唐代以前出现的诗歌一般叫古体诗;唐代出现的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叫近体诗。《琵琶行》中的“行”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字数、句数等的限制都不太严格。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指古代贵族子弟所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而“经”“传”则分别指圣人编著的书和解释经书的著作,如《论语》《左传》。
              D.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己称名,对人称字,有时用特定称谓来表示对己的谦称,如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用“仆”“不肖”“鄙人”等,国君以“寡人”来谦称自己。
            •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中的《楚辞》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
              B.“汉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C.司马迁写《史记》,不单是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为了“成一家之言”。
              D.词分小令、中调和长调,这是依据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 6.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的作品编辑而成。
              B.《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C.《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D.“辞”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 7.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前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提倡性恶论。 
              B.词的起源一般认为产生于唐,盛行于宋,是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句式长短不齐。被称作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也是词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C.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现代诗人,代表作品《海洋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D.朦胧诗派:20世纪80年代诗坛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等为代表,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 8.

              下列各句对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沁园春”“破阵子”。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同时点明了词的实际内容。
              B.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种新诗体,《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是新诗佳作。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中的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是指黄河。
            • 9.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累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 10.

              定风波[]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