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 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精准扶贫应结合当地文化需求
                  什么是文化精准扶贫?它是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这里,仅从手段、原则与目标三个方面对文化精准扶贫逐一说明。。
              文化精准扶贫手段。主要包括: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环境;加大文化产品供给,输送各类优质资源和项目;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帮助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本地文化产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向贫困人口传播现代文化思想理念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精准扶贫原则。一是要精确定位。精准掌握贫困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文化建设的现状、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及实际文化需求,明确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文化差异,找准导致地区贫困的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症结。二是要精准实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的文化扶贫措施,坚持“因户制策、对症下药”的原则,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提供有针对性并能切实满足当地文化需要的优质文化基础设施、资源、产品及服务。
                  文化精准扶贫目标。从整体上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在这方面,可立足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或独特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从而提升当地文化吸引力和文化附加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生活品质。
                  实现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就要了解和把握当地的需求,切忌“大水漫灌”。有些贫困村里的图书馆里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图书,可能80%以上都不是农民需要的。当他们提出具体需求以后,马上设法解决,这样才能对接需求,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对全国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通过“结对子”做一些文化精准扶贫的实事。如果各县或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都能通过志愿服务同相关贫困村“结对”,如果各地科研院所、特别是农科院所有更多的技术术人员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最后5000多万人全面脱贫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所以,现在是用自己的专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为扶贫、脱贫做贡献的冲刺阶段了。
                                                                                                                       (摘自2017年3月7日《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文化精准扶贫要达到的目标。
              B.一个地区的文化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文化思想理念会很大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C.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状况和群众的生活品质高低与文化精准扶贫目标的关系不大。
              D.“因户制策、对症下药”这是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从文化精准扶贫的概念入手,然后分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精准扶贫的手段、原则、目标。
              B.文化精准扶贫的手段和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所以文章阐述的重点在扶贫目标上。
              C.文章列举了文化精准扶贫的诸多手段,意在表明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渠道众多,并非难事。
              D.文章末段通过假设与展望,表明作者对实现各地文化全面脱贫目标的坚定信心。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只有精准掌握扶贫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的文化建设现状,才能实现文化扶贫的精准定位。
              B.如果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实现文化的精准扶贫就会成为可能。
              C.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当地文化需求,实现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D.只要接下来的几年,各县和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能同贫困村“结对”,各地农科所能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何谓
              郭英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
                  首先,以韵律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
                  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散文”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所以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
                  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所以刘熙载说:“《六经》,文之范围也。”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历时久远,歧义纷呈,旁枝杂出,的确难以“正名”。“散文何谓”,这恐怕已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也不必准确回答的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散文的体制、语体、体式无论多么纷繁,多么变动,就其内涵而言,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借用萧统《文选序》的概括,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觉得,这一概括,虽然模糊,却也实用,不仅可以指称古代的散文,也可以指称现当代的散文。至于“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因时不同,因体不同,甚至因人不同。“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文体的特质,其实也是“文学”的特质。
                  因此,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古人曾经将“散文”与“韵文”相对称,在“韵”和“散”的区别意义上界定“诗”与“文”两种不同文体。
              B. “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清晰的,但现在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是散文。
              C. 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古人将“散文”与“骈文”相对称,散行直言的称为“散文”,排比俪偶的称为“骈文”。
              D. 奇偶相生、骈散相杂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者互相兼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 今人常常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散文”,甚至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赋,并探究他们相通相融之处,认为古典散文研究应包括骈赋。
              B. 萧统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观点概括出了散文的内涵,这不仅可以指古代散文,也可以指现当代散文。
              C. “散文何谓”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历史久远,歧义纷繁,旁枝杂出,难以“正名”。
              D. 中国古代散文就其内涵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无论体制、语体、体式如何纷繁变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经籍《尚书》《春秋左氏传》以及《礼记》中的诸多篇章被后人纳入“散文”,说明古代典籍文献中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
              B. 萧统编纂的《文选》基本以典籍目录作为文体分类的标准,将“散文”归属集部典籍,经史子籍不属于“散文”,这成为后人选文的重要依据。
              C.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是文体的特质,因而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的、开放的、包容的,它因时、因体、因人而不同。
              D. 广义的“散文”不能仅限于抒情写景的散文,也应包括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甚至连骈文辞赋都包括在内。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英国脱欧:全球化由此逆转?
                  戴维•卡梅伦绝对想不到,一场原本只是走过场的全民公投,竟惹出了如此之大的凤波。
                  当他在2013年1月承诺保守党内的反对派,将就英国是否留在欧盟这一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时,对提案被否决的必然性是有充分信心的。的确,英国在货币和社会政策上向来独立于其他欧盟国家,有着漫长的“光荣孤立”历史,在外贸结构上对欧洲大陆也较少依赖。但它毕竟是凭借统一布场的加成才完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兴,受欧洲难民问题的冲击也较小。即使是从70年代历经3次尝试才“入欧”成功的波折看,贸然放弃在布鲁寒尔的席位也显得太过鲁莽。
                  但这一切真的发生了。1741万票对1614万票,领先3.8%,脱歐派胜出。影响公投结果的不是卡梅伦内阁在舆论上做出的引导,而是从2013年1月到2016年6月,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切。欧盟以及美国无力阻止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并介入乌克兰局势,明白地显示了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实际效用之间的差距。希腊债务危机历经诸多波折方达成妥协案,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独立的荚囯,却使英国民众直观地感受到每年输入欧盟的巨额财政贡献正在被浪费。继希腊之后,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愛尔兰这四个国家的巨额赤字似乎也需要英国纳税人来贴补。其间还夹杂着“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崛起和遍布全欧、层出不穷的暴力恐怖主义活动-《查理周刊》,巴黎、布鲁塞尔…想:…吾一切都在唤起荚国人对11年前伦敦“7•7”爆炸案以及近年来蜃屡发生的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冲突的负面记忆。他们对欧盟及其象征的全球化的未来不再抱有信心,同时更倾向于将目前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归咎于留欧;如此一来,公投结果自是不言而喻
                  一场发生在欧洲一角的政策性投票,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輿论的美注和震惊,背后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未曾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俄罗斯自行其是的单边主义,美国的战略收縮倾向和极端保守派代言人特朗普的崛起,欧盟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全球大国在应对叙利亚内战以及恐怖主义问题上的迟缓犹疑,都在加深一种印象:后“冷战”时代以加速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运转超过1/4个世紀之后,已经走到了总崩渍的边镲。壁垒正在重新竖起--这一点和1929年大萧条之后席卷全球的自利主义、孤立主义浪潮毫无二致--首先是在大洲和大洲之间,接着是在大洲内部,最后浸渐到国家本身。而人们被通生活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茫然无助。
                   我们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对此轻松置置:之: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实际脱欧之间还有整整两年的谟判时间,具体的技术问题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磕商和妥协。英国在欧盟内部历来较强的独立性意味着脱欧造成的实际冲击并没有那么不可忍受。已经有上百万选民在网络发出倡议,要求举行“二次公投”、修正此前的决议。有望接替卡梅伦出任下一任首相的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輸遢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口头上的回旋余地。
                   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打消这个事件的象征性意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强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和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诉诸脱欧的决定正在咸为这个焦虑时代的风向标。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頻繁,关于“世界是平等的”、普遍繁荣和均质社会到来的愿景正在迅速消融。若干年之后,我们或许会意识到在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英国在大部分领域独立于其他欧盟国家→卡梅伦认为投票会被否决
              B.2013年1月到2016年6月,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切→脱欧派胜出
              C.脱欧造成的实际冲击并并没有那么不可忍受→上百万选民倡议举行“二次公投
              D箧英国民众对欧盟及其象征的全球化的未来不再抱有信心→公投结果中脱欧派领先3.8%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欧盟无力阻止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局势,说明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实际效用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B.对于叙利亚难民问题意见上的分歧,让欧盟的实际领导者德国与素来关系密切的东欧新入盟国家陷人“冷战”
              C.英国脱欧公投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的背后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本来已经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
              D.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回旋余地。
              E作者认为英国脱欧虽然是一个微小的事件,但是对全球化进程的逆转造成了影响
              (3)英国脱欧对国际社会将造成哪些影响?褙简要概括。
            • 6.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D.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______
              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C.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 7.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调侃,《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②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其实,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③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此,郭沫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④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如果从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吕不韦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但司马迁将此写入《史记》,非但不会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是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吕不韦商人出身的特质。
                  ⑤以历史为题材,首先要尊重历史,拒绝瞎编乱造。汉朝人吃红薯、唐朝人啃玉米这样的笑话,自然要尽力避免,但最要紧的是价值观不能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历史细节上的小问题可以修改、弥补,但创作者秉持的观念,既要敬畏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缺少拥抱当今时代的胸怀。
                  ⑥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参照正史刻板地创作,只能沦为缺乏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与其纠结于正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由此,方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选自肖家鑫《历史剧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竟是“妻管严”,因而是瞎编乱造的败笔。
              B.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
              C.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在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时白璧微瑕,但这并不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文章围绕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历史剧创作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的辩证关系。
              C.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进行论证刚述历史剧创作的原则。
              D.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拘泥历史,应有自己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没有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
              B.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C.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才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D.历史剧作者应乘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表情包占领世界
              谢石
                  我最近突发奇想地做了一个实验--如果不打字,单靠发表情,我们能跟朋友聊多久天?
                  结果,纯表情聊天非但没有卡壳,反而异常顺利。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它也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如果没有表情,有些话还真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成套的表情包里扮成清朝后宫妃嫔的女孩扭着头说“拉下去杖责二十”,要比直白调侃来得更有效;我也不需要特意写出“晚安”两个字,仅靠一轮月亮的画面就能传达祝福。
                  更有趣的是,聊天表情的主要阵地已经不再是熟人之间的调侃寒暄,它也开始占领谈正事儿的工作战场。动态图里笑着握手的画面胜过单薄的一句“合作愉快”。如果你留心收藏的话,表情包还能让你瞬间掌握数百种“谢谢老板”的方式。
                  表情包正逐渐占据人们网络交流的话语平台,成为日常交流中曝光量极高的沟通方式。根据微信提供的官方数据,每个月有超过6.97亿人活跃在微信及海外版Wechat上,他们每天要发送数以亿次计的表情。而这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情绪激烈的“大哭”和“大笑”,代表喜悦的“呲牙”表情仅在2014年的QQ平台就发送了超过10亿次。
                  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表情俨然已经成为通用全世界的语言,并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就在去年底,牛津词典还将“喜极而泣”表情符号评选为2015年年度词汇。根据牛津词典的定义,“喜极而泣”是2015年全球最常用的表情符号,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所有表情符号中占到了20%和17%.这个表情“代表了享乐主义和抑郁症在一代人身上的撕裂、几近饱和的大众娱乐和壮观的杀戮间的撕裂--一个精神分裂的世纪”。
                  事实上,这个虚拟世界里也开始建立一种从现实中投射而来的“文化”。当宫廷剧开始流行的时候,表情包里也更多地出现“娘娘”“皇上”为主角的表情;当时装周快要开始的时候,服装设计师也开始为Bitmoji表情里的小人儿设计漂亮衣服,让它们穿上Kenzo的毛衣,背着Michael Kors的新款包包,替新款服装做流量预测。
                  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用表情来表达自我,表情世界里的数据也隐藏着许多微妙的真相。比如“谢谢老板”要比“老板你再不发红包我就要退群了”的发送次数更多。而在QQ平台的统计中,在不必谈工作的周末及其他法定节假日里,人们要比日常工作日里更喜欢发送“愤怒类”的表情。
                  表达喜怒哀乐的表情正在变成赚钱的战场。成功赚到钱的表情包并不少。名媛金•卡戴珊的表情应用Kimoji售价1.99美元,在上线之后不久获得了每秒9000的下载量,这让卡戴珊每分钟获得100万美元的进账。而篮球明星斯蒂芬•库里的表情应用StephMoji在上线三天后就超过了Kimoji,成为分分钟都能赚钱入账的热门表情包。
                  虽然在微信表情公共平台上,绝大多数表情都是免费下载使用的,但这些由十帧画面组成的动态表情,也正在逐渐成为能够赚钱的生意。微信表情平台2015年12月2日正式开放了给表情艺术家赞赏的功能,截至2016年5月1日,已上架的1500套表情中,有92%的表情开通了赞赏,累计赞赏金额超过人民币409万元,平均每次赞赏2元人民币。
                  尽管表情包似乎正在逐步占领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有趣的是,在这个愈发热闹的表情世界里,真正身处其中的人却似乎感受到了一丝失落。
                  表情设计师孟繁琦说,10年前刚开始做表情的时候,她要花费大量心思琢磨面部表情,因为起初以为表情取胜的关键“靠脸部细腻微妙的变化”,她要琢磨如何在8帧的画面里尽可能表现复杂的情绪,但近些年的表情下载和发送数据让她发觉,“浮夸的肢体语言”更受欢迎,“哭也分很多种,默默流眼泪的啜泣就不如满地打滚的哭法受欢迎”。现在最受欢迎的表情追求的是“一眼就看明白”,只要一个夸张的图片配一句简单易懂的文字,“恨不得2帧就画完了”,复杂的表情反而不容易受欢迎。
                  所以,在打开聊天窗口,看到表情包里一片情绪高昂的狂欢时,她说她其实更怀念那个“认真说话”的过去,不过这种情绪要怎么说出口呢?最后,她还是发来了一个表情,一个小狐狸无奈地耸耸肩,摇摇头。
              (《中国青年报》2016年09月14日11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表情符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整个网络世界的通用语言,即使不写字,单靠发表情也可将聊天进行下去。
              B. 作者认为表情设计师在刚开始做表情的时候,因最初以为表情取胜的关键是“靠脸部细腻微妙的变化”,所以设计师要花费大量心思琢磨面部表情。
              C.“喜极而泣”是2015年全球最常用的表情符号,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所有表情符号中占到了20%和17%。
              D. 名人表情的收费下载和给免费表情包赞赏功能的开放,使得表情包已经成为网络平台上主要的赚钱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通过对与朋友用纯表情进行聊天的研究,发现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
              B. 时装设计师为了替新款服装做流量预测,在时装周开始的时候为Bitmoji表情里的小人儿设计漂亮衣服。
              C. 因为在微信表情公共平台上,由十幀画组成的动态表情,正在逐渐成为赚钱的生意,所以微信表情平台于2015年12月2日正式开放了给表情艺术家赞赏的功能。
              D. 表情包市场中,脸部变化细腻微妙的8帧画面的表情,远不如让人“一眼就看明白”肢体语言浮夸的受欢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在网络上和朋友聊天,直白地调侃不如使用扮成清朝后宫嫔妃的女孩扭着头说“拉下去杖责二十”的表情包来得更有效。
              B. 微信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每个月有超过6.97亿人活跃在微信及海外版Wechat上,表情包已经占据人们网络交流的话语平台,成为日常交流中曝光量极高的沟通方式。
              C. 表情包的流行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的一场集体狂欢,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但人们不再“认真说话”了值得深思。
              D. 表情包的设计也体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种“文化”投射关系,比如:当宫廷剧开始流行时,表情包里也更多地出现“娘娘”“皇上”为主角的表情。
            • 9.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会珍珠港演讲
              (美)罗斯福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期--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蓄谋已久的进攻。。
                  合众国当时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并且,根据日本的请求,当时仍在同该国政府和天皇进行会谈,以期维护太平洋和平。实际上,就在日本空军中队已经开始轰炸美国瓦胡岛之后的一小时,日本驻合众国大使还向我们的国务卿提交了对合众国最近致日方信函的正式答复。虽然复函声称继续现行外交谈判似已无用,但并来包含有关战争或武装进攻的威胁或暗示。历史将会证明,夏威夷距日本那么遥远,这次进攻是经过许多天或甚至许多个星期精心策划的。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蓄意以虛伪的声明和表示继续维护和平的愿望来欺骗美国。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损害。我遺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檀香山)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关岛。
                  咋夜,日本军队裳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袭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袭击了中途岛。
                  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采取了突然攻势。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事证实了这一占美国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清楚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生存本身。
                  作为三军总司令,我已指示,采取一切措施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此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此次蓄谋已久的入侵,美国人民一定要以自己的正义力量赢得绝对胜利。
                  我现在预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战争已经开始,无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相信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将取得必然的胜利,愿上帝保估我们!
                  我要求国会授权我宣布:
                  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发动无无端的、卑鄙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发动进攻,重创美国在夏威夷岛的部队。
              B.日本距夏威夷非常遥远,表明对美国的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
              C.日本先轰炸了美国瓦胡岛,一小时后才向美国宣布停止谈判,进入战争状态。
              D.日本不仅偷袭美国,还袭击马来亚、香港等地,是突然袭击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点明事件,再深入剖析事件性质,指出其危害,最后表明态度,发出动员号召。
              B.文章在论述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削弱了文章的理性,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中间部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日本帝国的侵略行径,语言简练而有力量。
              D.本文作为总统发布的作战宣言,事实清楚,逻辑严密,感情饱满,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尽管当时日本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但美国仍想和日本维持太平洋局部和平。
              B.美国曾和日本政府会谈,对和平抱有幻想,因而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没有丝毫准备。
              C.太平洋战争的全面暴发,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和生存,美国才被迫宣布对日作战。
              D.罗斯福相信,美国武装部队依靠本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上帝保佑,必将取得胜利。
            • 10.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总是通过形式的特点,如语言、结构,随着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的运用等表现出来。但风格却绝不只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实际上密切联系于作品的内容,根源于作者的思想、个性和时代的生活特点,即有作家的主观和社会的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和根据。就作者的主观方面而言,其世界观、生活经验、文化教育、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就社会哟客观方面而言,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阶级斗争形势等,也对风格的形成起重大作用。中国的艺术家与外国的艺术家,无产阶级艺术家和资产阶级艺术家,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和封建时代以及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有明显不同,重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阶级、民族、时代不同。。
                  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体现在某一个艺术家身上,渗透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他作品内容上的特殊倾向,直至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才得以形成。凡是艺术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莫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就论述了两汉魏晋诸大家由性格到文体的不同特点。叶燮曾论述杜诗与韩诗风格各异:“杜甫之诗,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增,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
                  也有许多艺术家由于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可能在风格的倾向上还有大致相同之处。如《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论八体,司空图《诗品》中所论二十四诗品,对风格的总的倾向的划分,不是没有道理的。许多艺术家风格上总的倾向的大致相似,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许多艺术家文艺思想相同而形成流派,往往有所谓流派的风格。如明代戏曲中有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史上有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二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总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内容相适应,于是一个时代的许多艺术作品的风格,也往往有近似或相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时代风格。如唐诗、宋诗各有其时代风格。三是某一民族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其民族的相似相同之处,有所谓民族风格。但是,所谓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可能有绝对一致的风格,而是必然会千差万别。
                   关于艺术风格问题,更重要的是应注意到风格的多样化。由于所受文化教育不同、艺术修养差异以及时代的、民族的、传统的等条件的千差万别,不同的艺术家必然有不同的风格。不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其风格必然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由于上述个人的和社会条件不同,其风格也必须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同一个艺术家,由于世界观、思想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受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的变化等,他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选自杜书瀛《艺术的哲学思考》,有删改)
              (1)下列有关艺术风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风格不仅与使用的语言、结构等艺术形式有关,还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
              B.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会影响艺术作品的风格,处于同一国家而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会有所不同。
              C艺术作品风格具有因于内而符于外的特点,其受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教育等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作者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将其呈现。
              D.艺术家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把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作为作品的内容以形成内容上的特殊倾向,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刘勰认识到两汉魏晋诸大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以两汉魏晋诸大家为例,阐述性格对文体的影响。
              B.唐诗以其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因而体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而唐诗与宋诗的时代风格必然存在不同之处。
              C艺术作品的风格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完全一致的风格是不存在的,具有相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它们各自的风格其实也存在很多差别。
              D.艺术家可能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世界观、思想的变化,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的变化等,这些因素会促使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发生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叶燮对杜甫和韩愈的诗的风格有较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杜甫的诗充满爱国悯时之情,表现其处穷自守之志,韩愈的诗则尽显其傲骨。
              B.许多艺术家的风格倾向具有相似性,刘勰的“八体”说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说就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进行了划分。
              C.艺术家文艺思想存在异同,这促成艺术流派的产生。明代戏曲可划分为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可划分为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
              D.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不同,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