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之始,向来有“定论”,即始于中唐以后。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随心所欲的十二字小说家言,被欧阳修抄入《新唐书•陆羽传》,遂不胫而走。安史之乱后,回鹘大驱名马入唐,确为史实,但唐政府为之支付的是绢帛而不是茶。因为安史之乱前后,茶还只是一种奢侈消费品,尚未普及到民间,绝无可能用相对而言较昂贵而又稀缺的茶去交换西马。
                   安史之乱后,大唐昔日水草丰美的牧马胜地陇右等沦失殆尽,吐蕃乘虚而入,“苑牧蓄马皆没”“马政一蹶不振,国马唯银州河东是依”。为了维护国防,须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除了国内括马外,唐政府就只有向回纥、吐蕃等市马一策。绢马互市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马价绢”对唐王朝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明确记载茶马互市的史料始见于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茶马贸易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宋真宗咸平元年,《长编》有载:应杨允恭之请,正式置估马司,主管市马。又重申:“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岁市五千余匹。又在边境设招马之处,遣牙吏入蕃招募,给路券,至估马司定价。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比较完备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的茶马贸易资料,作为一代典制的要素均已具备。不久后还产生了与唐代“马价绢”相对应的“马价茶”一词。这一“马价茶”,堪称茶马互市的标志物。其后,关于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主要交易物的史料屡见于载籍,《宋会要辑稿》等史籍中就有无数条详尽记载。
                   茶马贸易的高潮在熙宁七年至元丰末年间,这是为了适应神宗开边拓地积极进取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李杞、蒲宗闵相继入蜀主持榷茶、买马,在成都和秦州分别置茶、马两司,榷茶买马。作为熙丰新法的措置之一,大张旗鼓在川陕展开,并作为赵宋王朝的不易之典延续至南宋之末。北宋最初易马茶用一驮(100斤)易一马,后比价不断上升,至南宋数十驮茶尚换不到一匹善马。最多时每年用博马茶逾1000万斤,约为蜀茶产量的三分之一。北宋易马多在西北。南宋市马之处以西南为主,多为不及格尺的驽马。战马不充,质劣数少,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是宋军在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臣多有激愤痛切之论,然马政弊坏,茶马之政也每况愈下。
                   茶马贸易作为一代成典,体现了宋政府以无用之物易有用之物的经济观念。宋代的茶马贸易也影响到明清两朝,尤其明代。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等紧压茶创造于宋代,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当然,宋代茶马贸易也会伴随一些血泪代价,宋政府带有超经济垄断性的茶马贸易政策也必然会蒙上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毕竟利大于弊,其长盛不衰,高潮迭起,达七百年之久,绝非偶然。其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及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选自2016年1月8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安史之乱后,适于牧马的陇右等地丧失殆尽,加上吐蕃乘虚而入,朝廷蓄养的战马消失殆尽,作者认为这是我国茶马贸易开始的时期。
              B.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关茶马贸易的观点被欧阳修选入《新唐书》中,使得封演的这个观点大行其道,最终成为早期的一种流行观点。
              C.茶叶在安史之乱前后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是一种比较昂贵而又稀缺的物品,没有普及到民间,所以作者认为这时不可能有茶马贸易。
              D.中唐以后,唐朝政府向回纥、吐蕃等购买马匹,交易的方式就是以马匹折算成绢的数量,标志唐朝绢马互市开始。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它不留空白,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
              B.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中国画家的用心在空白之处,让画面上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山一石被缥缈的灵气环绕的正是空白。中国诗亦然。
              C.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是诗歌之空白,空白倾出万境,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那空白的地方仿佛就是诗歌远望的故乡,安顿着人类的心愿。
              D.汉语诗歌的文“意”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同。
            • 3. 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接着,引文学作品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两种说法表达效果不同。
              C.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最后,点明炼字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
            •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司法部门和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是躬行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B.现实中,群体性事件的频发,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增多是法律信仰消亡的灾害之一,但这些人的行为也是令人同情的。
              C.政府建立高效、及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并保障其畅通,能促使法律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D.法律关乎社会的和谐安定。法律没有了力量,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会实现。
            • 5.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写几点看看。
            • 6. 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妙?找出来,品一品,写上几句。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孔雀东南飞 并序》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人们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 并序》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现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才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情节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刘兄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 8.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参与自然变化的手段,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其材料和动力完全是自然材料和自然能源,其目的也只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因此,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有限,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存在和物质形态基本上循其固有的机制运动变化。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但是,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拥有超出以往千万倍的各种人工能源,大量的人工材料被普遍推广和运用,生产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最大的、无限制的经济效益。因此,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然生态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人类将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且不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已使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已受到威胁。为谋求高产而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已使人们的食物链的几乎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现在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企图先发展而后治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西方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西方世界所能获得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西方哲学传统,总是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以殖民者征服土著居民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培根早在近代就申明“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是高贵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明高扬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之作为智能主体的能动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暂时领先的优越地位,冲昏了征服者的头脑。于是,在一种更强烈的占有欲的推动下,以为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地践踏,疯狂地索取,贪得无厌地掠夺,使得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再生机制、净化机制越来越难以补救人类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他们欢庆现代化的胜利时,回头面对的却是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显然,中国现代化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而应该寻求一种健康的模式,开辟一条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两者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中国现代化和人类现代文明的这一难题,儒家和谐思想不但能够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儒家看来,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本来就同自然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及其万物的本性和变化当然关系着人类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以此为前提,人作为自然的主体,主观上就应该追求同自然的统一,并以此作为人类基本的价值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和纠正西方现代化中的历史性的失误。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选自尹长云《和谐与回归--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持得很好,因为当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B.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否则就会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C.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西方哲学传统将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并主张殖民侵略的思想有关,我们要从西方国家吸取这一教训。
              D.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应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去寻找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能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在古代农业社会,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主要使用以自然材料为材料、以自然能源为动力的手工工具来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
              B.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还利用各种人工能源和人工材料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对自然界产生较大影响。
              C.受全球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D.培根高度肯定了人们掠夺宇宙资源的野心,这种观念忽视了人们的掠夺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促使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人们滥用化肥、农药、激素,以谋求高产,结果导致人们的食物链出现问题。这一事实说明,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思路是错误的。
              B.西方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践踏自然,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他们对大自然的损害使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难堪重负。
              C.儒家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发展与自然万物的本性和变化有机联系、密切相关,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
              D.只有把人作为自然的主体,才能避免和纠正西方现代化中的历史性的失误,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 9. 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笑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笑话专集,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代笑话中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对现代幽默理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B.《笑林》中的幽默,既表现在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还表现在精妙的修辞,使笑话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
              C.从喜剧的美学特征来说,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作为喜剧的笑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表现形式。
              D.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如“一叶障目”“长竿入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