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海隆•斯客拉德教授说:“宇宙的年龄有可能还要大于150亿光年”的根据是 ______
              A.这个新发现的星系的光信号要经历150亿光年才能到达地球。
              B.这个新发现的星系包含一些恒星。
              C.这个新发现否定了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而对宇宙年龄作出的估算。
              D.第四段中“在此之前”的“此”是指代“根据宇宙膨胀情况而对宇宙年龄作出的估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1954年1月9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龙港村是水乡,周遭沟河纵横,房前房后多是水。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自小看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小河,听到的尽是赶船人“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渔人“噼噼啪啪”赶鹰入水声和老式水车“泼刺泼刺”的转动声,嗅到的尽是水中植物交织混杂的味道,于是只要一提笔,都要写到水--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这让他的文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龙港村属乡野,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里的邻村看电影,回来时已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父亲就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他回忆说,父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的祖母,耳聋眼花,但每次曹文轩外出,她都会拄着拐杖晃悠到村口大路边,逢人就问,直到曹文轩回来为止。他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食物,剩下的随便吃一点完事。乡邻们虽然贫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一次,他饿得心慌,趴在大门口一动不动,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柜,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一把苞谷,先让他垫垫肚子。这让他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觉得世界是善的,他们心灵里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基本基调。”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这正是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从起初的《没有角的牛》《古老的围墙>到接下来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直到《细米》《青铜葵花》,一个接一个美好而温暖的故事直指心底深处,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的追捧,也适合大人尤其是父母来阅读--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长说的那样:“曹老师的小说,字里行间多有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述,堪称为天下父母写就的育儿心经……,出版于1997年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老师蒋一轮与白雀的纠缠关系,以及孩子们痛苦成长历程大受好评,而其中的悲悯情怀,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愈发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人。它成为真正“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这之后,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脚下”的道理一样,曹文轩用一系列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的唯美成长小说--《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等,告诉天下父母:孩子成长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阅读和每刻的经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寻找个人的生活目标,探寻个人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息息相关。有人批评曹文轩写的这种沉重、忧郁的小说误导了家长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不利影响。曹文轩多次在公开场合予以反驳: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相反,一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和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童产生快乐的文学。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
                     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工具。而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观点。
              (摘编自曹涵《曹文轩: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相关链接
              ①“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于1956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美誉。2016年8月20日,曹文轩摘得此项桂冠,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曹文轩的颁奖词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曹文轩一提起笔就会写到水,是因为他生活的龙港村是一个水乡,周遭多是弯弯曲曲的小河,房前屋后多是水。
              B.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快死,是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拿出的几粒花生米,一块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长赞誉曹文轩的小说是“育儿心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D.长篇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讲述得曲折而智慧,其中的悲悯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动人心。
              (2)曹文轩小说独一无二的文学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什么?这种儿童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手工艺,即手工从事的技巧或艺术。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工匠们靠常年熟练的功夫,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器物或艺术品。这些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饱含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民间手工艺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 在古代,民间手工艺品作为节令品,几乎一年四季随着人民的风俗活动而增添喜庆的气氛。
                 按照功用,剪纸、木版年画、面塑、彩塑、绢花、灯彩等置于案头、粘贴于墙壁或悬挂于室内,供人们欣赏;陶罐、彩印花布、蓝印花布、木雕糕点模子、竹编器皿等则属实用类;而宗教、祭祀用到的,主要有彩塑神佛像,纸扎人物、车马、楼阁等。按照行业,可分为雕塑(如木雕、砖雕、彩塑、面塑、吹糖人)、印染(如蓝印花布、蜡染)、刺绣(如香荷包、布老虎)、编织(如竹编、草编)、陶器、服饰以及木版年画、剪纸、风筝、皮影、木偶、绒制工艺品、绢花、灯彩、彩扎狮头、面具、民间玩具等。有些工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宫廷手工艺也是手工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皇家需要,当时最顶级的师傅被集中在一起。其生产机构规模庞大,工匠众多,工艺品更加精致,大都具有富丽华贵的风格,图案繁缛,彰显皇家气派。
                 手工艺生产主要靠世代的口口相传,大都传承有序,而且大多“传子不传女”,以防止技艺外传。在农村,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则因由妇女承担,而由母传女、世代相传。今天,这些旧的传承方式依旧存在,而一些相关企业和工艺院校的出现,使传承模式更加丰富,也更有活力。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经济原因,使得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再穷其一生坚守老手艺。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大机器生产的冲击,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渐渐消失,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反思。
                  但是,仍有许多人默默守护着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在温饱之后,有了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日渐高涨。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是一种作坊形式,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手工艺作品饱含传统的信息,作品因手工原因而变得鲜活,工匠师傅的亲手操作使其具有艺术品味,制品具有唯一性等,都是手工艺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命题,所谓传统是文化积淀的精华,所谓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整合与再创造。而遵循艺术规律的创新会被大家认可,积淀下来,形成“传统”。所以传统是创新的传承,而有些创新的东西将逐渐会变成传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缺失的慢慢找回来。相信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的内心都在渴望平静,渴望回归自然的和谐。相信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有关手工艺传承方式的一项是______
              A.手工艺是工匠们依靠手工制作器物或艺术品的技巧或艺术。其范围极广,技艺精湛,内涵深厚,有较长的渊源。
              B.匠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美的理解融人自己的作品中,代代沉淀下来,各种样式的工艺品就有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C.中国手工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表达并承载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蕴含着民族情感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D.古代手工艺大都传承有序、口口相传,除一些由妇女承担的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外,大都传子不传女,以防自家技艺传给外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民间手工艺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们几乎一年四季伴随着古代人民的风俗活动,为之增添喜庆气氛。
              B.民间手工艺品按功用可分为欣赏类、实用类、宗教祭祀类,按行业则可分为雕塑、印染、编织、陶器、服饰等各分支。
              C.部分不适合男子操作的民间工艺一般由女子传承。在农村,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多由妇女承扭,母传女,代代延续。
              D.宫廷手工艺是为皇家服务的。其制品与民间的相比,更加精致,多具有富丽华贵的风格,图案繁缛,彰显着皇家气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缺乏继承人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大机器工业生产冲击下,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B.当今,人们对纯手工工艺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是因为有识之士的反思,也因为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及工艺品的唯一性。
              C.手工艺品饱含传统信息,因其为手工制作而变得鲜活、有艺术性。其最终表现形式应该是“艺术品”而不是“产品”。
              D.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们之间有时可以转化,传统需要创新,创新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未来也会成为传统。
            • 4.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早期宇宙的膨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的通货膨胀一样,在18个月里居然膨胀了一千万倍,令人惊异。
              B.广义相对论预言宇宙来自于过去一个被称作高曲率的时期,但它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其自身也不能回答宇宙学的核心问题。
              C.广义相对论预言宇宙和时间本身都在大爆炸处起始,时间也将在黑洞里终结,而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以及黑洞的观测,却没有支持这些结论。
              D.新的宇宙理论对宇宙的未来、宇宙的无限膨胀、暴胀的自然性、宇宙的再次坍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答复。
            • 5.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柯洁微博(2016年12月31日):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
              (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名排在AlphaGo之前的棋手。)
              材料二 :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Master.对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
                  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50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棋它其实下得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AlphaGo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人反驳。沉寂一年后,AlphaGo的马甲Master在网络围棋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7天,车轮战60场,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AlphaGo用60盘对弈,真正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奥妙与实在。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在I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IT分析师付亮表示,从Master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Master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封闭在某些环境下。如果跳出这些思维,有可能下得更好。相信经过AlphaGo和Master的比赛,各国棋手可能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
              (摘自《60连胜Master实为AlphaGo 围棋界:打破职业棋手思维定式》央广2017年1月5日)材料三:
                  Master连克围棋顶尖高手后,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网民具有较强忧患意识,担心人工智能将抢占人类工作机会,恐惧它们终将拥有自主意识从而统治人类。部分吃瓜群众则热衷于利用段子调侃人机大战。还有网民感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期待其在科学领城的运用,并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界限。围绕围棋展开的言论集中于讨论人工智能战胜棋手的原因,思考职业围棋今后发展的意义等。
                 总体而言,恐惧和担忧等悲观情绪一度占据主流。高晓松在Master连胜后感慨称“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这一表态也引发众多民共鸣。早在1997年,人就在与超级电脑“深蓝”的国际象棋对弈中败下阵来。但一直以来,围棋被公认为棋牌类游戏中最难被电脑攻克的一种,多年来成为一座堡垒,坚持捍卫着人类的尊严。然而,Master和AlphaGo的出现再次打破了这个局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见一斑,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人工智能会迅速发展直至超越人类。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围棋界战胜人类,引发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
              (摘自《Master横扫围棋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恐惧感席卷而来》易新闻2017年1月6日)(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柯洁的微博中说“新的风暴即将来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很大。
              B.材料二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聂卫平输棋后的反应进行了细致刻画,写了他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C.材料三高晓松的话体现了多数网民在围棋被电脑攻克后对待人工智能时所体现出的恐惧和担忧。
              D.三则材料形式多样,微博、新闻、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______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围棋思维的突破,这些突破会反过来促使棋手进步。
              B.材料二引用藤泽秀行的话证明了人工智能打破了职业棋手的思维定式,使人们看到了围棋发展的无数可能。
              C.材料三从棋手和网民们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人们开始相信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超越人类。
              D.三则材料既运用了正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又融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
              E.三则材料的语言体现了直白简洁的特点,且加入了“吃瓜群众”之类的流行语元素,轻松活泼,颇具特色。
              (3)比较三则材料,概括出各界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
            •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人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自身存在的渺小感和对地外生命的好奇感,并激发起人类探索研究的兴趣。
              B.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地外生命,那么,这些地外生命也就只能是存在于宜居带内的质量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上。
              C.由于行星的质量与被发现的几率成正比,而地外生命最可能存在于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上,所以,人类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地外生命。
              D.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推断,都基于现有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水平。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方法和途径将会越来越多。
            • 7.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呆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交大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只是主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才创立的磁性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上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交大,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研究方向,别人求之不得,李德才也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一个好的前途,但他还是拒绝了。
              C.北师大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鼓励新兴学科的治学理念,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设备进行试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我国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2)李德才教授研究磁性液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述。
              (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李德才教授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 8.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穆旦:苦难铸就的天才诗人    临终前,穆旦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他的《唐璜》译稿。1977年3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
                  1935 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时,清华迁往昆明,穆旦参加的是步行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团的行进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芷江-新晃-贵阳-永宁-平彝-昆明。步行团1938 年2月19 日出发,4 月28 日到达昆明。期间步行路程约为1600 多公里。在行进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结伴而行,边走边谈论诗歌。当时传为奇谈的是穆旦在离开前买了一本英文字典,此后步行途中穆旦一边走一边背诵,背熟后将该页撕去。抵达昆明的时候,字典已被撕光。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行走中往往是最后一个到休整地点。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晚上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读书,而一起议论时局国事则成为他们必备的功课。但是因为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挺、冯友兰、叶公超、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穆旦无论是在人格还是在学养上都受益终生。
                  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入缅甸作战,并致函西南联大,征求精通英文的教师从军。3月,穆旦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穆旦任随军翻译,远赴缅甸抗日战场。当时正值东南亚雨季,军中因疫病流行和饥饿难耐而损伤大半。沿途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一地白骨,仿佛人间地狱。
                  穆旦拖着肿胀的腿在死人堆里艰难行进,有时近乎爬行。除了战争以及疾病的考验,最让穆旦等将士们难以忍受的则是饥饿,穆旦随军在森林中步行四个月,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1943年初,穆旦从印度辗转归国。他将入缅作战的经历写进了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长诗《隐现》当中:“为什么一切发光的领我来到绝顶的黑暗/坐在山冈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攻读硕士学位,课余时间他不停打工以维持生计。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使穆旦一直有强烈的回国冲动,而在回国的问题上,他经常与其他留学生产生分歧。他一直坚持留学生应该最终回到祖国去,所以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穆旦没有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远在国外的他,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上不断“充实”自己。1950 年穆旦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俄国文学,并背诵下整部俄语辞典。1953年年初,在他不断努力与争取下,终于历经周折回到中国。回国后的穆旦一直从事外文翻译和教学工作。然而平稳的日子很快结束。
              “文革”开始了,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遭抄家,不仅衣服、被褥被当做“四旧”拉走,而且很多手稿和书籍几乎被洗劫一空。让穆旦稍感安慰和庆幸的是,他苦心孤诣翻译的《唐璜》手稿没有被抄走。造反派在房间里四处贴上标语“砸烂反革命分子查良铮狗头”。穆旦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1976 年“四人帮”倒台后,穆旦在新购买的《且介亭杂文》的扉页上兴奋地写下“于‘四人帮’揪出后,文学事业有望,购《且介亭杂文》三册为念”。穆旦高兴地对妻子周与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又能写诗了”,“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青春”。然而因为连年政治运动的冲击,心有余悸的妻子反对穆旦写诗,“咱们过些平安的日子吧,你不要再写了”。而实际上即使是在“文革”期间,穆旦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而是背着家人偷偷地在纸条、烟盒、信封、日历上将自己的感受转换成诗行。在诗坛沉寂近20 年后,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又重新使诗歌焕发出光辉。这也为一个诗人一生的写作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当然,这些诗句的背后是一个诗人无比深重的苦难,更有一个诗人的良知、深沉的爱国情怀,而诗则成了苦痛的“至高的见证”。?1979 年8 月3日,穆旦得以平反,宣告无罪。
                  1985 年5 月28 日,穆旦的骨灰终于安葬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黑色墓碑上刻着简短的一行字--“诗人穆旦之墓”。2003年9 月21日,穆旦与夫人的骨灰在北京合葬。墓穴中陪伴他们的还有出版于1981年的《唐璜》。
              (摘自《长江文艺》,有删改)【相关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
                  20 世纪80 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也有评论家认为穆旦“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走得最远的诗人之一”。长期从事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这是穆旦经常说的话。
              (1)穆旦在诗歌和翻译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下分析不是他取得成就的原因的一项是______
              A.穆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抗战时,在1600 多公里的步行途中坚持背字典,在芝加哥大学苦修俄文。
              B.受名师大家的熏陶,南迁途中,曾与闻一多、陈寅恪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在人格、学养方面受益终生。
              C.长期坚持写作,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背着家人偷偷地写作。
              D.文革中,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遭抄家,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被众多评论家推崇、赞许,但他一生处世低调,以致死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著名诗人。
              B.穆旦学业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精通英语,穆旦后来任随军翻译,在缅甸历尽艰辛。
              C.穆旦虽然没有能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依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因此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
              D.“文革”中备受摧残的穆旦在“四人帮”倒台后焕发了青春,他买了《且介亭杂文集》以志纪念,并且创作了能够见证其痛苦的诗歌。
              E.穆旦应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赴美留学后渴求回国,并最终历经周折回到了祖国,都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3)穆旦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请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联系传主事迹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目前,今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 目前,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陕西省,就有31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21个城市维持橙色预警,8个城市维持黄色预警。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导致京津冀地区平均霾日数较去年同期偏多,需做好抗霾持久战的准备。
              (摘编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天气网》有删改)材料二: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以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材料三:
                  刚入12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此次我国的雾霾天气,波及省市城市之多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有部分省份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教育受阻,学生学习受到影响。雾霾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危及到了公民的人身健康,雾霾像一个恶魔一样在侵袭着我们的身体。
                  事实上,雾霾的形成也与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比如,企业排烟、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家庭烹饪等等,都对雾变霾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了蓝天白云,为了新鲜空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抑或公众,都应带着责任积极参与进来。
              (摘编2015年12月5日《长江时评》有删节)材料四:    为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环保部督查组持续在一线开展督查。督查组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恶意生产行为,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还有部分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像这样只顾一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只想我行我素不愿尽责出力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身处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顺应人民的期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抓出力度,对辖区内的企业要加大排查,要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总之,决不能用环境污染换取数字政绩,决不能拿群众健康拉动GDP增长。
                  同时,治理雾霾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面对雾霾天气,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治理空气污染的长期规划。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东方网》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相结合。
              B. 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其对人的健康和交通运输产生了不利影响。
              C. 雾霾天气的形成与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D. 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形成使民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极为强烈,这能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 从材料二可知,煤炭燃烧是PM2.5值的升高主要因素,要治理雾霾,就必须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局面。
              B.雾霾是一种极端天气,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并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对城市管理者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C.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企业生产、民众生活习惯、交通出行等都有联系,治理雾霾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D.由煤炭消费和雾霾天数的数据图可知,煤炭用量逐年递增,而每年雾霾天数也呈不断上升的状态。
              E.治理雾霾应该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只要行业、城市、民众积极配合,每年平均雾霾天数就一定能下降。
              (3)试从政府角度分析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雾霾天气的防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0.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    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造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认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榆树村杂记>》)②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世界是喧嚣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无事此静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2)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3)汪曾祺的“自然天成”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