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遗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______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淡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3)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 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生边上 其美如斯
              --今天我们为什么敬重杨绛?    百岁老人杨绛走了。一时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转发吊唁文字,从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传遍了朋友圈,这一切无不在述说着这位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她给世人带来的力量。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这也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写照。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先生就是温润如玉的慰藉。当我们缅怀杨绛先生时,更多的是想要触碰这个清静如水、淡泊名利的灵魂。
                  杨绛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文笔出众,外语天赋极高,本应是旧时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经历了荒诞年代的苦难之后,和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像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 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杨绛先生的描述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安之若素,云淡风轻,金钱的诱惑、名利的光环都被摒除在外,他们甘当一个长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知埋头做学问的中国知识分子。
                  如今,浮华与名利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人们纷纷热衷于“上头条”“上热搜”,相比之下,在生活中几近“隐身”的杨绛先生像个“另类”。在媒体绞尽脑汁想要登门采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每年生日的这一天,杨绛先生也选择以“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九十岁寿辰时,她曾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在百岁大寿时,杨绛曾对比较亲密的几位朋友说,天太热,别来祝寿了,“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别麻烦大家了。 ”
                  “最才的女”,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最高评价,源于爱,更源于敬重。
                  杨绛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等身的翻译作品。曾在欧洲留学多年的她,留下了许多英法文学译作。为了翻译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精益求精的杨绛先生放弃了从英语、法语等版本转译的途径,选择直接从原文入手,为此,48 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耗费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她决不拿时间换产量”,著名翻译家叶廷芳曾撰文回忆道,我们这些译者一般每天译2000字左右,杨绛却称每天不过500字。杨绛曾告诉他,“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追求内容传神、译文地道,却不拘囿于字句的方寸之间,文字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在翻译成就之外,杨绛先生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杨绛却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与她的“认真”密不可分。
                  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生节俭。杨绛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里从未装修过,纸要反正面用,还把玻璃罐头瓶带给同事腌制咸菜。
                  就是这样清贫了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那年,拿出了自己与先生共同积攒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好读书”为名设立奖学金,并宣布,将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钱、杨二人作品稿酬、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中。
                  在出席奖学金的颁布典礼时,杨绛衣着朴素,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一个是去世的钱钟书,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女儿钱瑗,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一点点慢慢实现。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杨绛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先生之笔,于无声处见喜悲;先生之风,绚烂至极见真淳。也许,你我都无法在这个时代活出先生的风骨,所以,我们敬重她,仰望她。
              【相关链接】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随笔《我们仨》,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杨绛文集》八卷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在媒体绞尽脑汁想要登门采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每年的生日,她也总选择“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这些都显示了杨绛先生作为文化人孤傲清高的一面。
              B.杨绛先生作为一名翻译大家,每天只译大约500字,而其他译者一般每天译2000字左右,她这种“不拿时间换产量 ”的精神,正体现了她治学严谨。
              C.杨绛先生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被公认为是她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D.杨绛先生的翻译,都是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原著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这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因此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E.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2)“人生边上,其美如斯”,杨绛先生的“美”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说杨绛先生“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又说她“身居陋室,心怀天下”,这矛盾吗?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打工高中生撞宝马车后留下道歉信和钱  车主不仅谅解还资助万元
              (记者)潘志贤  (实习生)刘培军
                  2月5日凌晨,河南省新密市一中学生骑车时不慎撞上了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他匿名留下字条向车主道歉,同时还留下了自己寒假打工挣来的300多元钱作为赔偿。宝马车主被该学生的诚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深深打动。2月12日,找到这名中学生后,宝马车主不仅不追究他的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52岁的薛战民家住新密,在浙江绍兴开了一家公司。今年春节,薛战民回新密过年。2月4日晚,他把自己的宝马车停在了新密市西大街的停车位上。第二天上午9点多去开车时,薛战民发现宝马车的左倒车镜被撞坏,左车门和车后方,分别有一条20多厘米的划痕。
                  薛战民刚开始看到车被撞了,心里很生气。就在拉驾驶室车门准备上车查看时,“我在门把手的内侧,摸到一个纸卷,打开一看,是一封道歉信,里面还包裹着311元有整有零的现金。”薛战民说,看了道歉信后,他一肚子的火顿时消了。
                  道歉信上这样写道:“叔叔您好,我昨天骑车不小心把你的车的倒车镜撞坏了,很不好意思,我心里也很难受,我是一名学生,寒假在城里打工,我给你留了钱作为补偿,我知道这不够,但我已经没有钱了,非常对不起!”
              “当时看到这纸条后,觉得没必要再去追究肇事学生的责任,就顺手把纸条撕烂揉成团扔到地上。”后来,薛战民觉得该为这名学生做点什么,就又重新把纸条捡了起来。
              “这孩子利用寒假打工,说明他的家境不太好,但他撞了车子能勇于承担,并尽自己的能力进行赔偿,说明他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我们应该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有了这个想法后,薛战民就开始寻找这名学生。
                  警方通过查看事发地点附近各个路口的监控录像,终于发现这个孩子经常出现在当地一家烤翅店。10日上午,警方找到这家烤翅店老板。该老板在查看警方打印出来的图象后,确认了这名孩子确实在他的店里打工。但是老板只知道孩子叫“亦凡(音)”,具体是哪两个字也不知道,姓什么也不知道。
                  警方通过查阅户口系统和照片比对,初步确定孩子叫“陈奕帆”,家住竹园村,平时跟着姥爷住。
                  新密市交警大队的民警和新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绍光来到竹园村陈奕帆家。
                  据了解,陈奕帆今年17岁,在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读二年级。寒假期间,他在一家烤翅店打工,当天留下的300多元是他寒假打工挣来的所有的钱。
                  陈奕帆的妈妈楚女士介绍,她和陈奕帆的爸爸都在长春打工。2月10日,陈奕帆告诉她自己闯祸了,把别人的宝马车撞了。楚女士安慰了儿子后立即回到新密,与车主薛战民取得了联系。2月11日,楚女士与薛战民一见面,就主动提出要赔偿薛战民的所有损失,但是被薛战民坚决拒绝了。
                  12日下午,薛战民委托自己的二女儿给楚女士和陈奕帆送来1万元现金,表示要资助陈奕帆的学业。楚女士和陈奕帆坚决不要,陈奕帆说:“本来就是我做错了,到现在我心里还非常内疚,不让我赔偿我已经很感谢了,怎么好意思再要这钱呢?”
                  薛先生的二女儿则劝说道:“这钱是我父亲的心愿,也是他的承诺。一码归一码,再说,这钱是资助你学习的,如果你要赔车钱,可以等到你毕业后挣钱了再说,这个钱必须要收下。”
                  最终,在新密市宣传部工作人员、交警大队民警的共同劝说下,楚女士和陈奕帆才收下了这笔助学金。
              陈奕帆说:“我记下了车主的电话,想以后挣钱了,把钱还给车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薛战民的宝马车停在新密市西大街的停车位上,其左倒车镜被陈奕帆骑自行车撞坏,责任全在陈奕帆。
              B.道歉信不仅消除了薛战民的火气,而且让他萌发要帮助陈奕帆的念头,因为自己富了不能忘了
              帮助别人。
              C.匿名字条给薛战民找人带来了麻烦,薛战民找到陈奕帆以后,叫女儿送钱,说明薛战民的资助是诚心的。
              D.新密市宣传部工作人员、交警大队民警都热心参与这件事,这表明薛战民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文本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标题,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了;一是小标题,对大标题进行补充或解释。
              B.文本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它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C.文章写薛战民看到的是“311元”“有整有零的现金”,主要用意是表明薛战民感受到了肇事者在尽力赔偿的诚意。
              D.文本语言简洁、准确,如写楚女士与薛战民见面时,前者用“主动”,后者用“坚决”,准确地表现了两人的态度。
              E.全文采取倒叙的结构,从第二段开始按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但文中也有插叙,如“据了解……”这段。
              (3)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史志、经书、宝笈、医典、铭文、石刻、楹联、题额、戏文、歌赋、唱词、散曲、小令、灯谜、书画、等文字典籍,哪一个都离不开诗词之美。中华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仰天长叹,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浩胸怀,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各领风骚,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岳飞、陆游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读得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直教人跃马挥戈征战死;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气势千钧,豪情万丈;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忧心系南宋,正气满乾坤,英雄豪气直上九霄,殉国之心耿耿昭然。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大多来自中原、出自汉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抗辽、抗金、抗元战争几乎贯穿了大宋王朝一半的生命时长,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的诗句,怎不令残宋弱帝们胆战心惊!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刚健与柔美,雅趣与流俗,正因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流派都为中华诗词盛宴奉献出自己的风味,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2)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碑帖:“帖”的读音是“tiè”。
              B.丹心:“丹”字的第三笔是“丶”。
              C.韬光养晦:比喻才能、韬略过人。
              D.奇葩: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