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个大草莓含激素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只是别有用心者耸人听闻而已。事实上,近几年关于草莓的谣言也确实不少,     ①     。比如去年3月这个时段,多地草莓就受到乙草胺超标致癌消息的困扰。虽然在专家和主管部门等多次从不同侧面辟谣后,  ②  ,但还是导致多个草莓主产区草莓滞销,       ③       ,种植户和经营户为此损失严重。

              (2)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抚今追昔、感而赋诗。请依据律诗的知识将下列标有序号的4句话分别填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①红旗卷起农奴戟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

               ③ 黑手高悬霸主鞭            ④ 敢教日月换新天

            • 2.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 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认同,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这次简化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俚语等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阻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对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的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美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
              (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要正确认识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
              B、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C、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
              D、练习书法应该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
              (2)根据文本,下列做法不属于汉字的实用功用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代某地集市上,一“代客书信”者为一位老人给外地的儿子写回信。
              B、苏轼在钱塘任职时,为一匠人滞销的扇子写字作画,帮助他卖扇还债。
              C、机场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举“接×××先生”大牌,上下晃动在等人。
              D、某地烧烤不远处树林旁边,有人写了“不得随处小便”的提示牌悬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______
              A、发明文字是为了实用的沟通,在文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实用的功能。
              B、刘治治认为,简体字改革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
              C、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
              D、由于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笔画繁复、方言俚语复杂等特征。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这些墓葬相隔较远,但墓葬文化大都体现出强烈的趋同性特点--史前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出同一地区或同一种族的趋同性,而汉唐时期的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的趋同性多体现为不断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权国家认同的趋向性。
                  环塔里木地区的绿洲农业地带与中原农耕文化多有相似之处,这一生产文化的相似性,成为文化趋同的基础。在中原力量到达西域之后,环塔里木地区对发达的中原农耕文化逐步认可,这些在环塔里木地区出土的墓葬文化中得到了体现。最先在环塔里木墓葬中出现的是中原的生产工具、物质资料等。
                  随着两汉屯垦戍边地域的扩展,中原文化进一步影响了高昌、楼兰、精绝及于阗等地,这些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的趋同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中,双室墓、三室墓的出现,都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墓葬形制较为相似。此外,少数的墓室内还绘制了壁画,这些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汉墓等墓葬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
                  汉晋时期的墓葬中还出现了大量类似于中原社会对美好理想与生活向往的墓葬文化。如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精绝王族的随葬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物的华丽棉被,体现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寄予的美好愿景。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铜镜上的“见日之光”“宜家常贵”等铭文,则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家庭伦理、美好生活诉求成为环塔里木民众思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地区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最为典型的地区,龟兹等环塔里木地区也不同程度体现了这种文化影响。高昌郡时期,作为文化传播基础的汉语言文字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广泛使用,上至官用文书,下到墓志、碑、铭等。至高昌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尊崇,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诗经》《论语》《孝经》、孔安国注疏的《尚书》残卷等,以及《史记》《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等史籍,体现了儒家文化在高昌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对环塔里木地区的治理更为成熟,中原文化影响更为持久。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更多体现出对儒家思想、中原宗教和国家的认同。哈拉和卓1号墓出土的《唐西州某乡户口帐》记载了有关西州州学、县学、医学实施情况,阿斯塔那363号出土的《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和《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及诸五言诗》,则进一步说明了儒家教育在这一地区普遍实施的事实。
                  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中原物质文化的认同,还更多体现了对唐代制度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如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很多体现了对唐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实施情况。
              (选自张安福《汉唐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与国家认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虽相隔较远,但多体现出不断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权国家认同的趋向性。
              B. 在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中,出现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墓葬形制,如双室墓、三室墓,少数的墓室内绘制了壁画。
              C. 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华丽棉被和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铜镜上的铭文,说明汉晋时期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文化同中原社会对美好理想与生活的向往类似。
              D. 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更多体现出对儒家思想、中原宗教和国家的认同,这与唐代对环塔里木地区的治理更为成熟有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 环塔里木地区史前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出同一地区或同一种族的趋同性,这种特性在该地区墓葬文化中大都有所体现。
              B. 中原的生产工具出现在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中,体现了在中原力量到达之后这一地区对中原农耕文化逐步认可。
              C. 高昌、楼兰、精绝、于阗等地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等方面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的趋同性,这与两汉屯垦戍边政策有关。
              D. 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中的出土文物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家庭伦理诉求,这说明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同中原文化的趋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龟兹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出土的高昌郡时期的官用文书、墓志、碑、铭中广泛使用了汉语言文字。
              B. 高昌国时期,儒家文化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这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保存有《诗经》《论语》《史记》《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等古籍可以看出。
              C. 哈拉和卓1号墓和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的很多文物,为进一步说明唐代在环塔里木地区普遍实施儒家教育的事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 从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出土情况来看,环塔里木地区受中原物质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唐代制度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薛宝琨    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 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 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 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 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
                  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 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 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 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 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 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 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 利己为目的。
                 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 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
                  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 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1)下面对“传统相声”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
              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
              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 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 史渊源。
              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 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2)以下几段传统相声不能表现讽刺特征的一项是 ______
              A.《小买卖论》学各种小贩吆喝买卖的声音,他们的叫卖声是市井世俗生活中生动的音乐。
              B.《闹公堂》描写一个相声演员被某督军看中,极其轻巧地当上了县长,于是他雇用了一班艺人为其
              当差,而所审之案也是艺人间的纠纷。令人联想到昔日所谓的官场,实质也不过是一帮群丑闹剧。
              C.《卖五器》反映了一个自称有“铜、铁、瓷、锡、木”五样珍宝的小市民主人公,在吹嘘了珍宝的 高妙之后,却原来只有“两根茶壶梁”“半拉马掌”“半拉羹匙”“一张锡纸”和“半拉锅盖”。
              D.《开粥厂》自夸“土豪”的主人公竟然连早点都无着落,具有喜剧与悲剧交叉的丰富内涵。
              (3)下面对传统相声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
              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
              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这就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 性。
              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 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
              D.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相声中都有所反映,也 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 5.

              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节气申遗成功!你真的了解二十四节气吗?这首节气歌,儿时反复吟诵,却老是背不全:

                  春雨惊春清谷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也有二十四节气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__________接秋分,寒露__________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2)这“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科技的深厚结晶,是农耕文明的闪亮成果,在国际上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关于二十四节气,古代诗人们说:

              【立夏】

              5月5日/6日,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夏至】

              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大暑】

                  7月23日前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宗]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请你选择二十四节气之一,赋七言绝句一首。要求所赋七绝,体现相关节气的特点。仄起首句押韵,按照“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赋诗。

            • 6.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金诗是闺怨诗,刘诗是宫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粗俗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 “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诗人作为深宫失宠之人的凄苦、悲凉的处境,是全诗的中心句。
              E.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 7.

              。下列各句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阙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 8.

              运用逻辑推理,把下列诗句还原在甲乙丙丁四处,并说明原因。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极为盛行,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韩翃的《秋斋》:“丙”等,都生动地表达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明代的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竹墨》诗说:“丁”。这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香。

              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难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甲处:选择(   )理由:

              乙处:选择(   )理由:

              丙处:选择(   )理由:

              丁处:选择(   )理由:

            •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近体诗是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高适、王维等。
              D.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它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 1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