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B.《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重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称合乐的为诗,称不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D.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 2.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经》与《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先河。
            • 3.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个大草莓含激素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只是别有用心者耸人听闻而已。事实上,近几年关于草莓的谣言也确实不少,     ①     。比如去年3月这个时段,多地草莓就受到乙草胺超标致癌消息的困扰。虽然在专家和主管部门等多次从不同侧面辟谣后,  ②  ,但还是导致多个草莓主产区草莓滞销,       ③       ,种植户和经营户为此损失严重。

              (2)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抚今追昔、感而赋诗。请依据律诗的知识将下列标有序号的4句话分别填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①红旗卷起农奴戟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

               ③ 黑手高悬霸主鞭            ④ 敢教日月换新天

            • 4.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规定礼仪。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D.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月相最大。既望,一般在月末,月相已经残缺。
            • 5.

              运用逻辑推理,把下列诗句还原在甲乙丙丁四处,并说明原因。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极为盛行,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韩翃的《秋斋》:“丙”等,都生动地表达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明代的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竹墨》诗说:“丁”。这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香。

              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难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甲处:选择(   )理由:

              乙处:选择(   )理由:

              丙处:选择(   )理由:

              丁处:选择(   )理由: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属豪放派的代表。在散文方面,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刘禹锡、曾巩同属“唐宋八大家”。
              C.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注明曲调;“长沙”是题目,标明所咏的内容。
              D.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 7.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语文新高考博客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语文新高考博客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河家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    
              ②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    
              (3)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    
              (4)①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