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没有直接写到刘备的是哪一个故事?
              A.桃园三结义
              B.三顾茅庐
              C.败走麦城
              D.煮酒论英雄
            • 2.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 至    毕:全、都       

              B.可乐也 信:实在

              C.列坐其     次:旁边        
              D.茂林 竹 修:修理
            •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撰写的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小说。
              B.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显示主义作家,他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边城》是一支湘西生活的牧歌,反映了“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D.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他的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或译为《远山淡影》)《长日将尽》《被掩埋的巨人》等。
            •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冤》全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
              B.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封建社会,官吏初到任称为“下车”;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致仕”、“告老”等。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代表作品《水浒传》。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即选自其中。作品塑造的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真实鲜明,性格极具丰富性。

              B.《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巴金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亲人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质朴而直白地讲述了出来。

              C.面对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叔父篡位,哈姆莱特发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感慨,这反映了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也从侧面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绝望。

              D.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之一。后人认为杜甫律诗是唐律之最,《登高》和《秋兴八首》都是能够代表他律诗创作成就的作品。
            •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章回体文言长篇小说,以奇异的故事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被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女作家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D.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其代表作《伪君子》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丑恶,剧中人物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它塑造了“守财奴”老葛朗台这一经典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D.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汤显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B.王国维,浙江人,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

              C.窦娥是善良的,同时又是战斗的、反抗的。她的善良用在对待自己的亲人、受迫害者;她的反抗用在对付作恶的坏人、压迫者。

              D.悲剧主要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老舍的《茶馆》。
            •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作一首,深感遗憾。
              B.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
              C.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D.宁府为秦可卿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北静王也来了,贾珍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以家礼迎见。北静王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并对贾政说,想见衔玉而诞的宝玉,宝玉很不情愿。
            • 10.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