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7、18 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而后来居上的。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B.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 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 明了方向。
              B.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 系。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
              题”的生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 的改革。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作家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但如果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历史化”“相对化”“艺术化”,在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学经典,能否攀上文艺的高峰。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
                  现实主义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有着曲折复杂的历史。在历史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可以说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于教条化而导致了公式化、概念化,在具体实践中遭受了挫折,但无论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是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都试图在理论上对之做出纠正或扩展。20世纪80年代,新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现实主义一度被视为落后、过时的创作方法,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文艺潮流。但时过境迁,30年后重新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风光无限的先锋文学已经很少有人问津,而被视为“落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仍然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规范,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先锋文学作家转向了更加平实的写作,而且“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学”“非虚构”等现实主义脉络不绝如缕,在文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其原因或许主要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等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
                  但值得欣喜的是,新一代中国作家已经登场。在这个充满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中国经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才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
              (选自2016年04月08日《人民日报;K现实主义: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作者:李云雷,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一个当代作家,只有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观察、思考与研究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学经典,攀上文艺的髙峰,
              B.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曾对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探索,而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则有过从建构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的打算。
              C.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曾试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教条化而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做出纠正或扩展。
              D.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它为我们书写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我们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荐之中,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也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B.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因“先锋文学”的冲击而被视为是“落后”的,但它仍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这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C.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或许是目前现实主义还没有成为很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D.20世纪90年代以来底层文学”等现实主义脉络连续不断地出现,先锋文学作家转向更加平实的写作,显示着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______
              A.《大卫•科波菲尔》融进了查尔斯,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
              B.《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C.莫言在《食草家族》前言中说,这本书表达了他渴望人类可以通过吃草净化心灵的强烈愿望,对蹼膜的恐惧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膜拜。
              D.《人民的名义》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但是过早遭遇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基础实际上包括丰富的情感、发达的想象和对知识的兴趣。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 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一个人的生命空间往往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⑧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地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早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地把一批优秀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选择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这种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判断一种教育是否平庸,实际上就是看教育中人的存在或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和广延性、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当下的、世俗化的、基于功利的评价。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二,有删改)(1)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2)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3)作者说“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地打下了平庸的烙印”,那么“年少的教育”除了要吸纳“杰出的大家”成长之道外还应该注意哪几点?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有删节)    ①用坐标横轴表示诗的完美性,用纵轴表示重要性,确立一个坐标点,计算其所占面积,便可测算诗的伟大指数。这种表述几近完美,将诗歌欣赏的感性沉迷转化为可资遵循的理性路径,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的本质。它回答不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在我们的生命经验里,诗歌会比视像更美,更能让读者悸动与心跳、更能感受美丽与哀愁、更能使人眷恋这世间红尘?
                 ②严格说,悟诗比解诗更重要。南宋严羽借禅喻诗:“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行家眼中,这或者更贴近诗的本质: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能触摸这种情感,感受语言的体温,也就够了。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
                  ③然而全世界的学术圈越来越迷恋于自我发明的一套言说方式,甚至将这种言说方式视作身份证明,尽管经不起推敲与追问。[2]为了显示研究的科学性,一些学者用这些手段将读者绕得云里雾里后,得出一些不近人情且无聊透顶的结论。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幸福公式、痛苦公式和各类不知所云的大学排行榜、发展指数。学者们热衷于用图表、方程式、公式等数学语言对各种荒诞不经的学说进行华丽的包装,让那些愚蠢的想法显得证据确凿。
                  ④对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的迷恋折射出论文价值的真实来源。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加速,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在众多文体中,论文的优先地位得以彰显并逐渐巩固,科学研究范式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尊崇。[3]
                  ⑤“五四”以来,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崇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怕的是将崇尚科学偷换成崇尚论文。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任何领域要做出一点点小小的发现谈何容易?但在发表压力之下,大量“精致的平庸”的论文被生产出来。[4]
                  ⑥更可怕的是将论文变成一种变相的控制技术。但很不幸,本来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勇气与热情的论文正逐渐变成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论文越来越八股,引论、本论、结论,对应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是一套规训体系,别想另搞一套,谁敢不按这种套数写作?因此,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产品,它操持着典型的工业化语言,其本质是为了顺应整个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业者必须听话,配合流水线生产规则,主动阉割掉才情与灵气,不能有任何反抗标准化的冲动。
                  ⑦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在电子传媒逐步取代纸质媒体的今天,各种学术期刊还在逆市飘红,大量根本没发行量的学术期刊还活得异常滋润,中国学术界每年还要向SCI“进贡”几十亿论文版面费。学者们一方面忙着计算各种投入与收益,另一方面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乏味时代增添了不少娱乐色彩。 这样下去,只怕人们最后会分不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的区别。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 。
              (2)下列四个例子最适合放置在[1][2][3][4]处的顺序是 ______
              ①明显的标志是,人文社会学往往被冠以人文社会科学之名,因为,不加上“科学”两字,很难在学科分类日益细琐的现代知识体系里占据一席之地。
              ②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就曾发表过论证女子腰围大小与所生孩子性别关系的论文,作者用一串醒目的数据加上花样百出的图表,让评审专家们忘掉了生物学基本常识:生男生女由染色体决定。
              ③民国时期有教授讲诗,一堂课下来,只一首一首朗诵,顶多在精妙之处停顿,连声感叹“好诗,好诗”。
              ④经济学者开玩笑说,你只要用几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最终结论只是“中西部经济落后于东部沿海”这样的常识,也会有不少杂志愿意刊布你的成果。
              A.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标题中的“文化乡愁”是指作者希望学术研究恢复“妙悟”的方式。
              B.作者认为用“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反而是不科学的。
              C.作者认为学术界迷恋运用数据、图表、公式的论文是学术控制的一种表现。
              D.作者反思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念,认为当时提倡科学是错误的。
              (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 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它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的制度更坏。”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情况可能如此。许多中国人将这句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也就是中国伟大战略家孙子所说的“下下策”,它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政客所做的承诺无需兑现,只要有助于打胜选战就行。这种没有“选贤任能”理念的“游戏民主”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
                  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套制度建设意味着,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t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经过包括初步考察、征求意见、民谓、评估、投票、公示等一系列列程序。中国通过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策”与保底的“下下策”的结合。
                  从思想传承来看,这种“事业咸败,关键在人”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源迭流长。
                  从制度传承来看,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源于科举选拔制度,也融八丁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如民调和选举等。这种集古夸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选举政治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患了病,你是到广场上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百倍于治疗一种疾病,你该找谁呢?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很多国家就是因为一人一票选出了恶人而走向了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国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却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最终不仅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
                  西方自由派曾创造出一种“制度万能论”的话语:只要制度好,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选个傻瓜治国也没有关系。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中国和中国模式的迅速崛起,这种“制度万能论”不攻自破。更何况,不同的制度各有优势,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摘编自《北京日报》张维为《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多党民主制度是最坏的制度,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所产生的领导人能干者极少,最终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B.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力争选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
              C.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集古今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说明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D.德国人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他们的“理性”徒有其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阐述了中国选贤任能制度的特点和渊源,强调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然后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的结论。
              B.文章在论证时,有破有立,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述了中国选人制度比西方竞选制度更能选出“贤能”之人的深层原因。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西方竞选弊端,突出西方民主国家未能像中国一样继承传统,他们丢弃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睿智。
              D.对于选举领导人,文章先指出西方民主的弊端,接着分析中国选举领导人的方法,最后指出中国方法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许多中国人把丘吉尔的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西方民主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B.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缺少科举选拔制度的锤炼,他们虽然意识到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无法找到更好地制度。
              D.中国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可以避免产生的领导人只会夸夸其谈。
            • 7.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在1695年画了一幅《鸡雏图》,画上有题诗:“鸡谈虎也谈,德大乃食牛。芥羽唤僮仆,归放南山头。”这四句诗讲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鸡谈虎也谈”,是讽刺魏晋时期的清谈,道家哲学在知识之外,追求一种内在生命的表达,这是中国思想的重要传统倾向。人没有知识不能生活,我们都是求知的,但在今天信息爆炸、知识高速累积的时代,我们有时候发现,知识的寻取正好跟我们生命依存成反比的,我们积聚了很多跟我们生命追求相反的东西。“德大乃食牛”,是说无数的标准,支配人们的生命,人们只有遵循的命运。在五代北宋以后,禅宗思想和道家哲学汇流,带来重要的变化,追求生命自觉成为文人艺术的重要方向。“芥羽唤僮仆”由古代斗鸡的习惯说争斗对人性的摧残,在一个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为利益角逐的世界中,人很难获得心灵的平衡。“归放南山头”,是说一种从容的、自在的生活,生命的自足。
                  八大山人这首小诗,就是要超越为利益而角逐、因知识而纠缠、匍匐在别人阴影之下的存在方式,还是一种自在的独立的生命展现方式,追求内在生命的圆满,这正是中国人趣味之所在。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趣味的一个缩影。
              “抽”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老子的根本思想,是要超越巧和拙的知识对立,中国艺术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他宁愿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道禅哲学认为,“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它重视的是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摘选自朱良志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道家哲学在知识之外,追求内在生命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倾向。
              B.八大山人的题诗展现了四种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否定。
              C.作者借八大山人的小诗意在引导我们去追求一种自在独立,而且内在圆满的更好的生命形式。
              D.老子的“大巧若拙”意思是要超越巧和拙的知识对立,少一点雕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首段引用八大山人的题诗,这四句诗讲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主要解读道家思想,也有对儒家思想的肯定,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
              C.文章引用老子的相关话语,既帮助我们理解道家思想,也为文章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D.文章以“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为题,实则主要展现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生命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A.如果不懂“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
              B.“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这应该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作出的论断。
              C.老子不愿为玉而愿为石,表明了他对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的追求。
              D.儒道两家虽思想指向不同,但是,如果二者能有机融合也能实现更好的生命状态。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现代史学界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就是把秦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其实,“封建”一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它是西周邦国制度的核心,称为“封建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顺应历史潮流,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了这一制度,所以秦朝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是中国史学界接受前苏联史学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将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硬套在中国头上的结果。这一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学说根本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是在西周时期,而非教科书上说的秦朝至清朝时期。另外,中国自始自终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制度。中国古代虽然有奴隶,但从来就没有过奴隶制度。中国历代的典籍,从没提到过奴隶市场买卖,也没提到过谁是大奴隶主。
              “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是从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西方而言,除了还没有实现过的社会主义阶段,其它几个阶段还是比较符合西方的历史事实的。但是,这种划分方式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别的划分方法、划分依据。事实上,除了以斯大林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外,这一划分方法是很少被接受和采用的,即使对西方历史而言也是如此。历史学家们一般是将西方历史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进行论述的: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即将西方存在过的一些历史事实总结为规律,并认为其它国家和民族也应该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演变的。
                  另外,这一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单线直线演化论,即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单线直线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是自发的。但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根本就不是单线直线演化的,而是和生物进化一样,是“多样选择”的。生物们的基因会朝多个方向变异,但是客观环境只会选择和保留那种适合在环境中生存的变异方向。由于西方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的大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选择的它们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也会大不一样。这也就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承认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多样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承认其共性,即人类文明也有共同的发展模式: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这种发展模式既非欧洲中心主义的,也非单线直线演化的。因为它并不只是对西方文明和历史的总结,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历史的总结;同时它也承认,低级阶段的文明不会都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而只有极少数文明才能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比如从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发展到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其实只有极少数人类完成了这一进化,绝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阶段,或因淘汰而灭亡;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为工业文明,只有西方自发地完成了这一进化过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自发地完成这一过程,而只能通过外源性因素,即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完成。
                  总之,为了树立我们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名,应该用“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理论,取代前苏联史学界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一学说是前苏联史学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发展阶段。
              B.这一学说是从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完全符合西方历史发展的事实,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却完全不相符。
              C.这一学说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即根据西方存在过的一些历史事实总结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认为其它国家和民族也应该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演变的。
              D.这一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单线直线演化论,即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单线直线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是不受外力影响的。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现代史学界全盘接受“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把秦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这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还包括西周时期。
              B.中国自始自终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制度,因为奴隶制度的一大特征是奴隶的市场买卖,而中国历代的典籍中从来没有过相关的记载。
              C.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跟西方大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D.中国没有能够自发地完成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这一进化过程,因而只能通过外源性因素,即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完成。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类历史和文明既有多样性,也有其共性,即人类文明有着共同的发展模式: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
              B.人类文明共有发展模式理论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历史的总结,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相比,它更符合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
              C.人类文明共有发展模式理论不是单线直线演化论,因为它承认,低级阶段的文明都不会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
              D.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西方历史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和近现代时期几个阶段来进行论述的。
            • 9.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共享,正在风靡世界。第一个因共享而兴业的公司是Airbnb.Uber、滴滴打车创造了更大的成功。摩拜单车、ofo又成了
                  ②共享令人向往,多半是因为共享是个自带天使光环,它俘获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令人们很难注意到支撑、打造和放大这个光环的三个支点,是三个毫无性感,甚至灰黑坚硬的关键字:供应、              
                  ③在互联网发展的头二十年,互联网被默认为是一个需求端的革命,是用户红利的大爆炸,是用户为用户创造红利、更多的用户创造更多的用户红利的过程和现象,专业黑话称之为“网络效应”。供应在这里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被动应答的角色,是被用户红利驱动而改变的,很多时候还是不情不愿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的是用户和用户红利。在这二十年中,供应是老旧的、苦恼的、步履蹒跚的、无所适从的、动辄得咎的、要被革命的、随时都会被击倒碾碎的。
                  ④直到以Airbnb为代表的所谓“共享式供应”新啼初试,供应端终于获得了内生的而不是寄生的、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互联网红利,终于开始创造新型的供应红利。这个供应红利也呈现这样的形态:初始的供应卷入新增的供应,更多的供应卷入更多的供应,一如互联网用户红利的创造形态,并且这个超量的供应会很快地突破某个临界点,从而彻底改变用户对供应的使用方式。用户获得了原初使用方式无法取得的巨大利益,用户红利发生数量级的跃升。以摩拜单车为例,在摩拜向市场投放单车数量越过千万门槛后,它的收费方式从按次计费变成了包月计费。与之对应的是摩拜的用途大增,比如对于百米之外的超市,摩拜变成了手推车。
                  ⑤再进一层看,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么的普遍发生,而是集中在几个领域发生?仔细审读可以发现,成功的供应革命往往与“管制”两个字形影不离。因为管制含有“租金红利”,管制放松引起供应侧对于这个“租金红利”的追逐,越大额、越广泛的“租金红利”引致越大规模的新增供应,是所谓供应爆炸。
                  ⑥交通就是一个富含管制的市场,比如纽约的出租车牌照一张高达百万美元,而Uber司机直接绕过了这个高昂的牌照租金,这个就是Uber、滴滴兴起的根源所在,即对管制租金红利的分享。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共享”就是对管制红利的攫取,这么正面阳光的天使词,居然有着这么深的暗黑利益,是不是挺有趣的啊。
                  ⑦关于共享,还有一个值得正视、不容绕过的问题是,为什么共享经济在中国更加的如火如荼、其中的特色是什么?比如,相比较Uber,国产的滴滴似乎势头更猛,似乎更有特色,背后的奥妙究竟在哪里?这个奥妙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动员”。甚至可以这样说,动员,是最中国的互联网特色。什么是“动员”?就是把原来不是供应者的变成了供应者。比如淘宝,动员了原来不是开店的小妹变成了店主。美团、饿了么,动员了不是送外卖的小弟变成了外卖员。而滴滴,把动员进行得更加彻底,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把成百上千万辆私家车变成了出租车(对应的持牌出租车不及十分之一),并且造就了数十上百万的专职滴滴司机,构建了从租车行到专职司机的完整的供应链条,甚至还实现了“司机管司机”的组织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与动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动员是共享得以壮大的关键。
                  ⑧共享经济是一个复杂现象,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好坏是非可以概括的事情,或许下面这个概括接近了几分真相:共 享经济,驱动魔鬼成就天使
              (原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贵”的含义是 ______
              (2)根据文意,在第②段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关键词:供应、 ______ 和 ______ 。
              (3)作者为什么把“共享式供应”称作“供应革命”?
              (4)对于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共享经济是由Airbnb首创的,却在中国更加的如火如荼。
              B.共享经济风靡国内是因为它使用户红利发生数量级跃升。
              C.共享经济的成功在于能同时获得互联网红利和供应红利。
              D.共享经济也有其适用范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都能成功。
              (5)第⑧段作者说“共享经济,驱动魔鬼成就天使”,说明“共享经济”也有着不尽光彩(或稍显黑暗)的一面。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 1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②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这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时,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③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μm~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μm~2μm。
                  ④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⑤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______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无法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D.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B.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
              C.在雾霾天气人们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雾霾天气还会使人心情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D.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