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 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B.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C.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D.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弱冠”指男子年龄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已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太宗”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只有开国皇帝可以称祖,后继者则称宗。
              C.“雍熙”是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自寅至巳”中的“寅”和“巳”指古时的时辰,分别是指凌晨三点到五点、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杨业少有志向,善于作战。他年少时喜欢打猎,曾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来形容自己他日带兵的情景,长大后也屡立战功。
              B.杨业才能出众,深受赏识。太宗先后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云州观察使等,北征契丹时,任命他为潘美副将。
              C杨业深谙军事,忠烈勇武。与辽作战前,杨业已经看出战况将不利,便让潘美用伏兵救援;战败之时仍念念不忘皇上的恩遇。
              D.杨业果敢无畏,勇挑重担。在契丹攻陷寰州时,他因众人害怕,率先出战,在无人救援的情况下,为百姓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
              (4)翻译
              ①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
              ②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浒传》序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
                   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舍下执炊爨、理盘槅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
                   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拈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且 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东都施耐庵序。
              【注】本序相传为金圣叹所作。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舍下执炊爨、盘槅者 理:料理
              B.便其缚帚织席 课:督促
              C.吾友来,当得十有六人 毕:全都
              D.其所发明,四方可  遇: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积而有之 句读不知
              B.某甲今若干岁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非但安分,亦路遥 故为之文
              D.吾友读之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从日常生活起居的小事讲起,感慨时光匆匆,生活单调,感觉人生无甚乐趣,并为过往难留而心痛不已。
              B.作者与朋友以饮酒、闲谈为乐,谈话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但因所谈传闻无法被证实,所以让作者觉得是浪费口舌。
              C.《水浒传》多是作者在朋友散去后写着玩的,还有一半是没有朋友来的时候写的。但因构思已久,所以不必苦思冥想,总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写作的灵感。
              D.这篇序写得含蓄、隐晦,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水浒传》的内容。作者用表面的闲适散淡,掩盖《水浒传》的真实写作意图,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写这本书的用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 发 之 言 不 求 惊 人 人 亦 不 惊 未 尝 不 欲 人 解 而 人 卒 亦 不 能 解 者 事 在 性 情 之 际 世 人 多 忙 未 曾 尝 闻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
              ②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 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②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 4.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 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
                  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 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
                  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竞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B.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C.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D.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B.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遭到刺史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
              B.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
              C.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
              D.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
              ②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遁石先生传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 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 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B.令大衔之 衔:接受
              C.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②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4)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1)这段话中“格物”“致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这段话,分析“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 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 ,十年,迁 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 吐谷浑,将图叛逆。 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 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申徼传》)【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②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 9.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选自《史记》,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城之不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 北:指败逃者。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______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 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又在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道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实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儿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来的梦,也是想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甚至想到了三毛,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也许他们就不会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大都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活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的所有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过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不仅有房子有车,还有着不错的年收入,存款也在日渐增多,但拥有的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还是不停地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那样简单地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共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在这样的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这间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着蜿蜒的湖畔走上几分钟就到了。眼前的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班驳的白桦木透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着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小小的木屋内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三把椅子,真是太简陋了,很难想象梭罗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着一种极致的简朴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周围缓缓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而梭罗则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于是他便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1.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个不可实现的梦”?(4分)
              2.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4分)
              3.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短语回答。(2分)
              4.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你对这种生活是什么态度?(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