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