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星空的奥妙
              --刘慈欣访谈
                  刘慈欣(以下简称“刘”),科幻小说作家,代表作《三体》。
                  吴言(以下简称“吴”),文学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吴:听说您在《三体》开始创作的时候只计划写一部,后来延展到了三部,而且感觉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期间应该有出版方、科幻迷的影响,这也是个创意激发的过程。科幻文学作为大众文学,跟读者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您觉得呢?
                  刘:《三体》开始构思时倒也是三部,但后两部是不是能写则要看上一部的销售情况,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有很强的市场属性。《三体》是有扩展的可能性的,现在我还是集中精力试图创作全新的作品,以后也许有机会再回到这个题材。关于和读者的互动,在我是不存在的,我的创作过程是完全个人化的,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与任何人讨论交流的习惯,也没有这种愿望。同时,我基本上不认识自己的读者,与他们也基本没有交流。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的习惯,其他的作家不一定是这样。
                  吴:我感觉电影是您科幻创作中重要的素材来源,这一点同主流作家主要依靠阅读来源不同。对于科幻作家这是正常的,您怎么看创作素材的来源问题?
                  刘:我感觉主流作家创作中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本身吧,这是科幻小说很难做到的,因为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世界一般都远离现实。其实我创作的素材也是大部分来自阅读,科幻电影给人的启发并不多,从市场考虑,科幻电影中一般不会出现很新的创意。
              吴:您虽然称自己不是文学爱好者,但我发现您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天赋。看到一些资料,您说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想具体问问受哪些作家、哪些作品影响较深。
                  刘:主要受托尔斯泰的影响比较深,对我影响最深的小说是《战争与和平》。
                  吴:想请您谈一下,在您的知识结构里,支撑科幻写作的构件有哪些?
                  刘:我对科学技术比较感兴趣,同时对军事也有一定的兴趣,支撑我科幻写作的构件主要是自己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具体说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和暴胀学说。至于更为现代的弦论,太深了,有些搞不懂。我的生物学和经济学知识是个短板。
                  吴:对于科幻文学评论您有什么建议?
                  刘: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比如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有许多主流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的科幻元素,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戈尔丁的《蝇王》、奥威尔的《1984》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但一般不被当成科幻小说。
              (选自《名作欣赏》2016年第1期,有改动)
              (1)采访者所提问题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
              (2)对科幻文学的创作,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认识有哪些差异?
              (3)对于科幻文学评论,刘慈欣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
              蔡益怀    ①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经历过“文革”浩劫,我们的民族有许多劣行,但是,为甚么在我们的文学中看不到一部足以警醒世人的忏悔录?
                  ②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太虚伪了,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我们的作家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俄罗斯为甚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③我读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作品中有一种深邃而博大的宗教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就以托尔斯泰的《复活》而言吧,书中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因为奸污了使女玛丝洛娃,使她走向沦落。当聂赫留朵夫知道那个受到审判的妓女就是当年被他奸污的女子后,他的内心也受到一种道德的审判,意识到自己的身上充满罪恶,于是,他一路跟随这个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去的女子,以自我的流放来赎罪,使自己成为一个得到救赎的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巨著也是这样,写尽人的灵魂煎熬。从俄罗斯的大作家身上以及他们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赎罪与忏悔的宗教情怀。
                  ④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鲁迅和巴金应该说是最有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的作家吧。可是,在当代的中国作家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像鲁迅、巴金、郁达夫那样直面人生、直面我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作家了。我们的很多作家,敢于批判社会、反对建制,却没有勇气面对我们真实的灵魂,不敢说真话,更不敢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怕将自己卑劣的另一面暴露在人前。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失去价值的根本原由所在。作为一个作家,有赎罪和忏悔的宗教情怀,证明他有一种求真、求善的人格力量,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乃至民族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最终走上自新之路。
                  ⑤这些年,我对我们的文学愈来愈不看好,最感到痛心的是:虚假与浮躁。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写作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作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人们一窝风地往自己脸上贴金,谁还会“忏悔”、“赎罪”,这么“憨居”?
                  ⑥这些年,我时有机会回内地,接触一些作家和学者,我愈来愈感到别扭,感到不适应。我觉得,他们不是在搞文学,而是在搞“文学关系学”,互相抬轿、互相吹拍、互相贴金。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学也深受“官本位”之害,不少作家关心的是政治地位、官职,关心的是座次怎么排,千方百计向建制靠拢,龟缩在体制之内,完全失去了作家应有的独立人格。中国作家骨子里的这种侏儒基因,决定了他们成不了文学的巨人。也正是这样的原由,我们的文学缺少一种精神,缺少一种骨气,缺少一条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脊柱。
                  ⑦我想,如果我们的身边多一些沉浸于纯粹的艺术人生的创作人,而不要去管那些商业利益、官本位,或为自己贴金,而是多关心天下苍生,关心人的生存和价值,我们就会像俄罗斯那样,出现一个又一个背负起民族苦难十字架的优秀作家,就会出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忏悔录”。
              (选自《时代报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 
              (2)文章第三、四节列举了俄罗斯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位作家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我们这个时代怎样才能出现“忏悔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哈佛大学200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盖茨
              尊敬的Bok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①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②Melinda(注:盖茨的妻子)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③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就会问:“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④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⑤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⑥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⑦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⑧六十年前,乔治•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他说:“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⑨现在,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饥饿、贫穷和绝望。
                   ⑩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⑪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⑫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⑬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⑭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⑮我的母亲在我结婚的前几天,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Melinda的。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也更多。”
                   ⑯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我们做出贡献。
                   ⑰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第9期)
              (1)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引出这个话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新技术“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
              (3)作者在演讲中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和母亲的信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①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意在说明    
              ②引用母亲的信,意在说明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天才的“美丽心灵”
              ------《高端访问》对话数学大师约翰•纳什
                      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之中,纳什确实显得与众不同。他的天才头脑和不同寻常的经历,甚至让好莱坞都为之侧目,于是以纳什为原型,一部《美丽心灵》横空出世。纳什进入爱因斯坦等大师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并于21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日后为他奠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基础的“纳什均衡”理论,就是在他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
                     水均益:当您荣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您马上给艾利西亚(纳什的妻子)说了吗?
                     纳什:在大奖宣布的头一天,我得知了这个消息。而艾利西亚从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这个事情传闻的人那里知道得更早。
                     水均益:那给您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惊喜吗?
              纳什:当我从传闻中听说被授予这个奖的时候,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水均益:那几乎是在您发表了您的数学论文后的46年。
                     纳什:41年,可能是40年。
                     水均益: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接受和承认您的论文的价值和美感呢?
                     纳什:这只不过是一种延迟的欣赏,这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其实也不一定要立即欣赏,延迟一点也没什么。有时候就像酿酒,有的酒酿出来是为了立即就品尝,而有的酒酿出来是为了以后再喝的。我听说中国也有上百年的皮蛋,对吧?
                     水均益:作为数学家,在您研究的领域中您寻找的是什么?
                     纳什:不同的数学家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数学,他们尽可以商榷。当我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的时候,有一位德国的教授声称数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在我看来,它是一门科学。
                     水均益:您不喜欢这样的说法?
                     纳什:也不是。你也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既可以用笨拙的方法去证实它,也可以用高雅的方式去证实它。
                     水均益:您是怎样看待数学之美的?当人们谈到数学的时候,常常觉得它很理论化、很抽象,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纳什:数学的美感是难以言喻的,我能领会它的美感,但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纳什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儿时的纳什是一个性格孤僻,在纳什的青年时代,他总是成为人们嘲弄和取笑的对象,因为他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拙于社交,他奇怪的举动让他饱尝了众人的白眼。有人说,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在长达30年的过程中他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工作。然而,在纳什命运遭遇无法摆脱的厄运的时候,纳什的妻子艾利西亚一位高尚坚强的女性,始终给与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包容。纳什的人生如同《美丽心灵》片中的动人对白:“你想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你、我和心灵。”
                     纳什:电影中演的是我在从事“黎曼猜想”的研究。
                     水均益:您指的是《美丽心灵》吗?
                     纳什:是的。事实上,当时我的精神上有点毛病,我和艾利西亚住在那一所房子里,所以我就在那里写呀、算呀……
                     水均益:那是一个非常美的爱情故事,您也这么认为吗?
                     纳什:是的,很美。
                     水均益:您觉得导演把艾利西亚表现得对不对?
                     纳什:她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觉得剧中的主人翁和我们不太像,我比罗素•克洛要高,而艾利西亚又比扮演她的演员珍妮弗•康奈利矮一些。
                     水均益:但是我觉得艾利西亚更漂亮一些。
                     纳什:我还叫她去争取“最佳女配角”奖。
              经过多年的治疗,在艾利西亚的悉心温暖的照顾下,约翰纳什重新开始了研究工作。
                     水均益:您是否萌发过这样的念头:跟纳什相爱,生活在一起,您是否感到过遗憾?
              艾利西亚:没有。
                     水均益:从来没有,是吗?你仍然爱着他?
                     艾利西亚:一向都是如此。
                     水均益:您现在和艾利西亚过得很幸福吧。
                     纳什:我致始致终都很热爱生活。这不是很容易,但还是有很多快乐的时光。
                    水均益:请允许我问这样一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有点愚蠢。70年后,当您回想起在您的生命中有艰难,有成功,您作出了很大成就,还获得了诺贝尔奖,被人们称之为天才,您看现在艾利西亚也跟您在一起,当您面对她,回想您的一生,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纳什: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人们想说什么都行。我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年,希望和艾利西亚一起能多过几年好日子。
              专访纳什先生和他的夫人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在两位老人不时地相互寻找的目光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共同走过的那段不同一般的生命道路,那里面包含着相互理解、相互依恋、相互扶助。对于约翰纳什这位创建纳什均衡理论的数学大师来说,他的个人命运经历是一个无法进行“全面严格优势选择”的博奕,但是,他依然幸运,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摘到了智慧的金苹果,感受到了人间美丽心灵。 
              (选自央视国际网,有删改)
              (1)这篇访谈谈到了纳什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 “孤独天才‘的美丽心灵’”?
              (3)纳什认为人们会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接受和承认自己的论文的价值和美感是一种延迟的欣赏。对于纳什40多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你怎么看?
            0/40

            进入组卷